《咸阳览古》

时间: 2025-01-04 11:51:25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版筑林光尽,坛场霤听疏。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唯有骊峰在,空闻厚葬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版筑林光尽,坛场霤听疏。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唯有骊峰在,空闻厚葬馀。

白话文翻译

咸阳是秦帝的居所,经历了千年兴衰变化。
那曾经的建筑和繁华已然消失,只有空旷的坛场传来细雨的声音。
野外的桥似乎在向太阳望去,山上的火焰像是在焚烧书籍。
唯有骊峰依旧屹立,只能空闻那些厚重墓葬的余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盈虚:指事物的盛衰与变化。
  • 版筑:古代建筑的材料和方式,指用土、木等搭建的房屋。
  • 坛场:祭祀或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 :细雨,轻微的雨水。
  • 骊峰:骊山的高峰,秦始皇的陵墓在此。
  • 厚葬:指对死者的隆重葬礼,通常指权贵的墓葬。

典故解析

  • 秦帝: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象征着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 焚书:指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象征着对文化的压制与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20-785年),字子华,号青丘,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尤其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咸阳览古》创作于沈佺期游览咸阳时,受到历史兴衰的感慨,结合秦帝国的辉煌与没落,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诗歌鉴赏

《咸阳览古》是一首以咸阳为背景的诗歌,沈佺期通过对秦帝国昔日辉煌的描述,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社会的变迁。诗的开头以“咸阳秦帝居”引出秦朝的历史,以“千载坐盈虚”揭示了历史的循环与变迁,表现出一种对往日荣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版筑林光尽,坛场霤听疏”展示了曾经繁华的建筑如今成了废墟,只有雨声在空旷的坛场回响,构建出一种冷清的氛围,令人感到历史的苍凉。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则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桥似乎在渴望阳光,火焰仿佛在焚烧书籍,暗指历史的毁灭和文化的消逝。

最后两句“唯有骊峰在,空闻厚葬馀”则以骊峰的屹立作为对比,强调了历史的长河中,仅有的永恒与遗存,骊峰见证了历史的厚重和无情,同时也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

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间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文化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咸阳秦帝居: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强调了其历史的重要性。
  2. 千载坐盈虚:指秦朝历经千年,经历了繁荣与衰败的循环。
  3. 版筑林光尽:昔日的建筑已成废墟,"版筑"指古代的建筑材料。
  4. 坛场霤听疏:空旷的坛场上,细雨声稀疏,营造出寂寥的氛围。
  5. 野桥疑望日:桥在阳光下似乎在渴望着光明。
  6. 山火类焚书:比喻历史的焚烧,象征文化的破坏。
  7. 唯有骊峰在:骊峰仍然屹立,象征着历史的遗存。
  8. 空闻厚葬馀:只闻墓葬的余音,感叹历史的沉重。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增强了历史的感慨。
  • 比喻:将山火比作焚书,寓意深刻,反映文化的破坏。
  • 拟人:桥“疑望日”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历史的兴衰与文化的消逝展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传达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咸阳:象征着权力与历史的中心。
  • 骊峰:代表着历史的遗存与不变的自然。
  • 坛场:祭祀与文化的象征,折射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 山火:象征着对文化的毁灭与历史的无情。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咸阳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朝
    B. 唐朝
    C. 秦朝
    D. 宋朝

  2. “唯有骊峰在”中“骊峰”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座桥
    C. 一座古城
    D. 一条河

  3. 诗中提到的“焚书”事件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 刘邦
    B. 赵武王
    C. 秦始皇
    D. 唐太宗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物和历史变迁为主题,展现出深邃的哲理。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社会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咸阳览古》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关注历史的流逝与文化的消逝,后者则注重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生的追求。两首诗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表达的情感和视角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 《沈佺期诗文集》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诗歌及沈佺期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