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时间: 2025-01-06 13:33:54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

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

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

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作者: 沈佺期 〔唐代〕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
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
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
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安乐公主山池的赞美及其所蕴含的美好意象。诗中提到天女的贵族身份,暗示着公主的高贵与美丽。亭子上种着春天的果实,山间流淌着清泉,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面。桥低处停着乌鹊,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台上则仿佛在迎接凤凰的到来,象征着吉祥和美好。虽然故事依旧如昔,但新的景象更加动人。紫色的山岩透出亭阁的美丽,青翠的山峰上悬挂着妓楼,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香炉峰巧妙地夺去香气,池塘如镜般清澈,仿佛在偷取明月的光辉。梅花在寒冷中等待着雪的到来,而桂树的叶子则在夕阳下袅袅升起烟雾。兴致已尽,最后放下手中的工具,金色的乐声再度回响。

注释

  • 天女:古代神话中的仙女,象征美丽与高贵。
  • 安乐公主:指的是唐代的公主,居住在美丽的山池之中。
  • 太液泉:指的是太液池,位于帝王的宫殿中。
  • 乌鹊:指乌鸦,象征夜晚的宁静。
  • 凤凰:象征吉祥和美好,常用来象征皇室。
  • 紫岩青嶂:分别指山岩和青色山峰,体现自然的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景仁,号云台,唐代中期的诗人,生于盛唐,擅长五言诗,作品多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日,诗人受邀到安乐公主的山池游玩,借景抒怀,展现友谊与自然之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日的山池为背景,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诗中既有对公主生活环境的描绘,又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既欢快又略带感伤的情绪。前半部分通过描写亭台、泉水、乌鹊和凤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后半部分则转向更为深沉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尝闻天女贵,家即帝宫连。

    • 诗人提到天女的高贵,暗示公主的出身与帝王之家相连。
  2. 亭插宜春果,山冲太液泉。

    • 描绘亭子里种植的春天的果实和流淌的清泉,展现自然的生机。
  3. 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

    • 夜晚桥边停着乌鹊,象征宁静;台上则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4. 故事犹如此,新图更可怜。

    • 过去的故事依然如此,但新的景象更显得动人。
  5. 紫岩妆阁透,青嶂妓楼悬。

    • 美丽的山岩透出亭阁的景致,青山上妓楼高悬。
  6. 峰夺香炉巧,池偷明镜圆。

    • 香炉峰巧妙地吸引香气,池水如明镜般清澈。
  7. 梅花寒待雪,桂叶晚留烟。

    • 梅花在寒冷中等待雪的到来,桂树的叶子在晚烟中袅袅升起。
  8. 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 兴致已尽,放下工具,金色的乐声再度响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如“桥低乌鹊夜,台起凤凰年”,形成对称美。
  • 拟人:让梅花和桂叶具有人性,增加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山池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女:象征高贵、美丽。
  • 春果:象征生机与希望。
  • 乌鹊:象征宁静的夜晚。
  • 凤凰:象征吉祥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沈佺期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桥低乌鹊夜”意指什么? A. 昼夜交替
    B. 宁静的夜晚
    C. 乌鹊飞翔
    D. 桥的高度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历史的感慨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沈佺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感悟与反思。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