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侍宴应制》
时间: 2025-01-06 13:44: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昆明池侍宴应制》
作者:沈佺期 〔唐代〕
武帝伐昆明,穿池习五兵。
水同河汉在,馆有豫章名。
我后光天德,垂衣文教成。
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
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
灵鱼衔宝跃,仙女废机迎。
柳拂旌门暗,兰依帐殿生。
还如流水曲,日晚棹歌清。
白话文翻译
武帝征伐昆明,开凿池塘习练武器。
这水面与银河相同,馆内有着豫章的名声。
我朝光耀天德,文教之风已然成型。
战争并非帝王所念,辛劳民众岂是皇情。
春天的武仗经过鲸沼,云旗自凤城而出。
灵鱼衔着宝物跃出水面,仙女弃机迎接客人。
柳树轻拂旌门,兰花依偎帐殿生长。
宛如流水的曲调,夕阳下桨声清脆。
注释
-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开创盛世。
- 昆明:古地名,指今云南一带。
-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九江一带。
- 黩兵:指对战争的过度依赖。
- 鲸沼:比喻广阔的水域。
- 云旗:象征军队的旗帜。
- 灵鱼:象征祥瑞之物。
- 仙女:神话中的女神形象。
典故解析
- 武帝伐昆明:指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征伐,历史上有推动西南民族融入汉文化的背景。
- 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描绘了春天时军队的游行,反映了汉代雄心壮志的气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佺期,字子云,唐代诗人,工诗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曾任职于翰林院,诗风清丽,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强盛之时,诗人借宴会之机,表达对国家盛世的感慨,同时也隐含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昆明池侍宴应制》通过描绘宴会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的自豪感。开篇提到武帝征伐昆明,显示出汉朝的强大,同时也引出对水与文化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文治的向往。随后的描写中,灵鱼与仙女的形象,象征着美好与祥瑞,构成了诗歌的理想化场景。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然而在“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一句中,诗人反思战争对百姓的影响,暗示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反思与盛世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最后两句“还如流水曲,日晚棹歌清”则以流水的曲调和晚间的歌声结束,给人留下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仿佛在表明即使在盛世之中,个人的安宁与快乐才是生活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武帝伐昆明:引入历史背景,强调国家的军事行动。
- 穿池习五兵:描绘了军事训练的场景,显示出国家的强盛。
- 水同河汉在:水面如银河般壮丽,象征繁荣景象。
- 馆有豫章名:展示文化与名声的结合,强调文治。
- 我后光天德:表现对王朝德治的自豪。
- 垂衣文教成:指文治的成就,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黩兵非帝念:反思对战争的依赖与影响。
- 劳物岂皇情:质疑战争对百姓的负担。
- 春仗过鲸沼:春天的军队经过水域,体现生机。
- 云旗出凤城:描绘壮观的军旗场面。
- 灵鱼衔宝跃:象征美好与吉祥。
- 仙女废机迎:神话中的形象,迎接来宾。
- 柳拂旌门暗:描绘宴会的环境,增加情感。
- 兰依帐殿生: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还如流水曲:流动的音乐,隐喻生活的悠然。
- 日晚棹歌清:晚间的清歌,带出宁静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比作银河,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灵鱼与仙女的描写,赋予了自然和神话生命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盛世的自豪,同时反思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强调文治的重要性,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繁荣。
- 灵鱼:象征吉祥与富饶。
- 仙女:代表美与和谐。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 柳、兰:自然的美,象征宁静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武帝伐昆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A) 汉朝的征伐
B) 唐朝的征伐
C) 宋朝的征伐 -
诗中提到的“灵鱼”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吉祥和富饶
C) 悲伤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悠然自得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沈佺期的诗与王维的《鹿柴》都是描绘自然与人的和谐,但沈佺期更注重历史与文化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沉静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