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公馆次壁间韵》
时间: 2025-01-04 09:1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顺义公馆次壁间韵 唐顺之 〔明代〕 虏入山前山后州,控弦万骑此屯留。 四郊垒壁犹余警,十载疮痍尚未收。 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 使臣多愧询民瘼,自咏小东谁为酬。
白话文翻译
敌人入侵了山前山后的州县,控制着弓箭的万名骑兵在此驻留。 四周的堡垒仍然保持着警戒,十年的战乱创伤尚未恢复。 田野上长满了蒿草,仍然要征收马匹,士兵们征召子弟,更要防范秋天的敌人。 使臣们深感愧疚,询问民间疾苦,自己吟咏着小东的诗句,却无人回应。
注释
- 虏:指敌人,这里可能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控弦万骑:形容敌军兵力强大,能够控制弓箭的骑兵众多。
- 四郊垒壁:指四周的防御工事。
- 十载疮痍:比喻长期的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创伤。
- 野长蒿莱:形容田野荒芜,长满了蒿草。
- 兵佥子弟:指征召士兵的子弟。
- 民瘼:指民间的疾苦。
- 小东:可能是指诗中的某个典故或地名,具体含义需进一步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明代文学家、军事家。他生活在明朝中期,正值北方边患频发,多次参与抵御外敌的军事行动,因此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乱带来的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唐顺之巡视边防时所作,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民间的疾苦。诗中提到的“十载疮痍”和“野长蒿莱”等意象,都体现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民间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虏入山前山后州”和“控弦万骑此屯留”描绘了敌军的强大和边疆的紧张气氛,而“四郊垒壁犹余警”和“十载疮痍尚未收”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的持续影响。后两句“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和“使臣多愧询民瘼,自咏小东谁为酬”则抒发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悲壮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虏入山前山后州:敌人入侵了山前山后的州县,描绘了敌军的侵略行为。
- 控弦万骑此屯留:敌军控制着弓箭的万名骑兵在此驻留,形容敌军兵力强大。
- 四郊垒壁犹余警:四周的堡垒仍然保持着警戒,强调边疆的紧张局势。
- 十载疮痍尚未收:十年的战乱创伤尚未恢复,表达了战乱对国家的长期影响。
- 野长蒿莱仍课马:田野荒芜,长满了蒿草,但仍然要征收马匹,反映了战乱对农业的破坏。
- 兵佥子弟更防秋:士兵们征召子弟,更要防范秋天的敌人,强调了征兵和防御的紧迫性。
- 使臣多愧询民瘼:使臣们深感愧疚,询问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 自咏小东谁为酬:自己吟咏着小东的诗句,却无人回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十载疮痍”比喻长期的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创伤。
- 对仗:如“虏入山前山后州”与“控弦万骑此屯留”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民间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描绘敌军的强大和边疆的紧张气氛,以及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抒发了诗人的悲壮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虏:象征敌军,带来紧张和威胁。
- 控弦万骑:象征敌军的强大兵力。
- 四郊垒壁:象征边疆的防御工事。
- 十载疮痍:象征长期的战乱创伤。
- 野长蒿莱:象征田野的荒芜。
- 兵佥子弟:象征征兵的紧迫性。
- 民瘼:象征民间的疾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虏入山前山后州”中的“虏”指的是什么? A. 敌人 B. 朋友 C. 家人 D. 官员
-
“十载疮痍尚未收”中的“疮痍”比喻什么? A. 疾病 B. 创伤 C. 贫困 D. 荒芜
-
诗中“野长蒿莱仍课马”反映了什么? A. 农业丰收 B. 农业荒芜 C. 商业繁荣 D. 军事训练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艰苦生活。
- 杜甫的《兵车行》: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本诗相比,更加注重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士兵的英勇。
- 杜甫的《兵车行》与本诗相比,更加注重描绘战乱对人民生活的直接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顺之的这首诗,可以作为参考。
- 《明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顺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边塞诗研究》:专门研究边塞诗的书籍,可以深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