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好疏懒,遂与性相安。经月常忘沐,逢人或不冠。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喜欢懒散,于是与自己的性格相安无事。经常整个月忘记洗澡,遇到人时有时也不戴帽子。鼎里的金属即将融化,袋中的玉石可以食用。解脱言辞、脱下鞋子容易,难道还怕拂去衣上的尘埃难吗?
注释
- 疏懒:懒散,不拘小节。
- 相安:相处得很好,没有冲突。
- 经月:整个月。
- 忘沐:忘记洗澡。
- 不冠:不戴帽子。
- 鼎里金将化:鼎中的金属即将融化,比喻事物的变化。
- 囊中玉可餐:袋中的玉石可以食用,比喻珍贵之物。
- 解言脱屣:解脱言辞,脱下鞋子,比喻轻松自在。
- 岂惮:难道怕。
- 拂衣:拂去衣上的尘埃,比喻摆脱世俗的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应德,号荆川,江苏常州人。他是明代中期的著名文人,与王守仁并称“王唐”,在文学、哲学、军事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在城西寺中居住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诗中通过对自己懒散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述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懒散生活和对自由的向往。首句“少年好疏懒,遂与性相安”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性格特点,他喜欢懒散,并且与这种性格相安无事。接下来的“经月常忘沐,逢人或不冠”进一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的懒散,甚至到了忘记洗澡、不戴帽子的地步。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变化和珍贵事物的看法。最后两句“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轻松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传达了对自由、自然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倦,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好疏懒,遂与性相安:诗人年轻时喜欢懒散,这种性格与他相安无事。
- 经月常忘沐,逢人或不冠:夸张地描述了他的懒散,经常忘记洗澡,遇到人时有时也不戴帽子。
- 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变化和珍贵事物的看法。
- 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表达了诗人对轻松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如“经月常忘沐”,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如“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通过比喻使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诗人通过对自己懒散生活的描述,传达了对自然、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疏懒:懒散的性格。
- 忘沐:忘记洗澡,夸张地表现懒散。
- 不冠:不戴帽子,表现不拘小节。
- 鼎里金将化:比喻事物的变化。
- 囊中玉可餐:比喻珍贵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经月常忘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A. 勤奋 B. 懒散 C. 严谨 D. 活泼
-
“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仗
-
诗的最后两句“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困难的恐惧 D. 对懒散的享受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唐顺之的《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的向往,但唐顺之的诗更加直接地描绘了自己的懒散生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顺之诗集》:收录了唐顺之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唐顺之的《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 其二》,包括诗歌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