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才甫知池阳》

时间: 2025-01-06 10:18:25

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

未论莲社重分袂,第喜牙璋再把麾。

旁塞兵民须旧德,长淮风月待新诗。

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才甫知池阳
作者: 曹勋 〔宋代〕

频向长亭折柳枝,
客中送客动愁思。
未论莲社重分袂,
第喜牙璋再把麾。
旁塞兵民须旧德,
长淮风月待新诗。
行看紫诏求耆宿,
正是霜天清晓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愁绪与期待。诗中提到在长亭送别时,折柳枝以寄托离愁,心中满是愁思。虽然未能讨论莲社的重聚,然而仍然高兴地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朋友。诗中还提到社会的动荡需要老一辈的德行来维持,而长淮的风月则期待着新诗的出现,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在霜天清晨的时候,正好可以去寻求年长的智者。


注释:

  • 频向:常常,频繁地。
  • 长亭:古时送别的地方,通常是亭子。
  • 折柳枝:折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柳树象征离别。
  • 莲社:可能指文学社团或某种集会。
  • 牙璋:古代的玉器,象征身份和地位。
  • 旁塞:指边疆地区,有兵民之意。
  • 长淮:指长江的淮河流域,风月象征美好的景色。
  • 紫诏:紫色的诏书,象征皇权或官职。
  • 耆宿:年长的智者或有学问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生活在宋代,字伯恭,号子真,擅长诗词,尤其在送别和抒情方面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友人张才甫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未来的期待,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希望借助文学和旧德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诗歌鉴赏:

《送张才甫知池阳》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愁思与期待。开篇“频向长亭折柳枝”即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柳树作为离别的象征,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惆怅。诗人在送别中不仅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还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接着提到“未论莲社重分袂”,显示出对朋友重聚的渴望,虽然不能共度良时,但仍然心存希望。

诗中提到的“旁塞兵民须旧德”,不仅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更是对传统道德的呼唤。诗人期待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够依靠老一辈的智慧与品德来引导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最后两句“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则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尤其是对于智慧与知识的渴求,寓意着希望与重生。

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一种深刻的共鸣,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频向长亭折柳枝:常常在长亭送别时折柳枝,象征离愁。
  2. 客中送客动愁思:在客中送走朋友,心中充满愁思。
  3. 未论莲社重分袂:未能讨论重聚的事,表达对友谊的珍惜。
  4. 第喜牙璋再把麾:但仍然希望再次相见,此句中“喜”字传达了期待。
  5. 旁塞兵民须旧德:在边疆地方,士兵和百姓需要旧时的德行来维持。
  6. 长淮风月待新诗:长淮的美景期待新的诗篇,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7. 行看紫诏求耆宿:出门时寻找智者,表现对知识的重视。
  8. 正是霜天清晓时:正值霜天清晨,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离别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使得节奏感更强。
  • 象征:柳树、紫诏等意象象征着离别、权力和知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离愁与希望的交织,以及对友谊、社会道德和未来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时代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离别的场所,象征着分别。
  • 柳枝:离愁的寄托,传统文化中常用的送别意象。
  • 莲社:象征友谊团体,表达对友情的向往。
  • 紫诏: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体现对社会的关注。
  • 霜天清晓: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折柳枝”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重聚
    • C. 快乐
    • D. 旅行
  2. “长淮风月待新诗”中的“新诗”意味着什么?

    • A. 传统文学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诗人的作品
    • D. 旧的故事
  3. 诗人在送别时的心情是?

    • A. 快乐
    • B. 愁思
    • C. 忧伤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同样表达送别情感与对未来的期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y 李白:描绘送别的景象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曹勋《送张才甫知池阳》 vs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同为送别题材,但曹勋更侧重于社会道德与未来的希望,而王勃则强调个人情感与离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包含众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供读者参考。
  • 《古诗词鉴赏指南》:详细解析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