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家住苕西》
时间: 2025-01-01 16:0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家住苕西
作者: 葛郯 〔宋代〕
家住苕西,小池映青山一曲。
翠深里猿呼鹤应,短墙低屋。
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敲寒玉。
怪夜来有蚁出糟床,篘新绿。
和月种,南阳菊。
饶云买,淇园竹。
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
两目未消凭远恨,一筇费尽登山足。
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鲈鱼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作者住在苕西,眼前的小池塘映照着青山的弯曲。
在深翠的林间,猿声与鹤声相应,隔着短墙和低矮的房屋。
麦田的影子在微风中翻动,泉水的声音如敲击寒玉一般清脆。
可怪的是,昨夜有蚂蚁爬出糟床,床边的草木也刚刚发绿。
我在月下种下南阳的菊花,
还想买些淇园的竹子。
就任凭外界的纷争与荣辱,
我的双眼还未消去远方的忧恨,一根筇杖费尽我攀登的力气。
便划着小舟,在荻花丛中生起炊烟,烹饪着熟透的鲈鱼。
注释:
- 苕西:指的是现在的西湖一带,风景如画。
- 猿呼鹤应:形容山林间猿猴和仙鹤的呼应声,描绘自然景象。
- 麦影离离:麦田的影子在阳光下摇曳,形象生动。
- 敲寒玉:泉水声清脆如敲击寒玉,多用于形容水声的悦耳。
- 篘新绿:指新长出的绿色植被,生机勃勃。
- 南阳菊:南阳的菊花,象征着高洁的情操。
- 淇园竹:淇园以竹而闻名,寓意清雅。
- 蛮争触战:指世俗的争斗与荣辱,表现对世事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郯,宋代诗人,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地区,善于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他的作品常反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纷争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葛郯在苕西的生活时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生机的描写,映衬出他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诗歌鉴赏:
《满江红·家住苕西》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苕西的自然风光与田园生活的宁静。在小池塘的映衬下,青山的曲线更显得优雅,翠林中的猿声和鹤声则仿佛是自然的交响乐,增添了诗歌的动感。
在对自然的描写中,诗人并不止于表面,而是通过“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敲寒玉”等意象,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中开头与结尾的对比,前半部分的宁静自然和后半部分的世事纷争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世俗荣辱的淡泊态度。
整首词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人既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住苕西,小池映青山一曲。
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住在苕西,描绘了眼前的小池塘和青山的美丽景色。 -
翠深里猿呼鹤应,短墙低屋。
自然环境中,猿声与鹤声互相回应,展现出和谐的生态环境,短墙低屋则给人一种亲切感。 -
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敲寒玉。
描绘了麦田在阳光下波动的美丽景象,泉水的声音如敲击寒玉,生动且富有韵律感。 -
怪夜来有蚁出糟床,篘新绿。
昨夜的蚂蚁出现在糟床上,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变化,周围的新绿则增添了春意。 -
和月种,南阳菊。
在月光下种植南阳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饶云买,淇园竹。
诗人想买淇园的竹子,表达了对自然物品的渴望。 -
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
对于世俗争斗与荣辱,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显示出对纷争的淡泊。 -
两目未消凭远恨,一筇费尽登山足。
远方的忧愁尚未消去,爬山的辛劳体现了追求理想的艰辛。 -
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鲈鱼熟。
最后,诗人描绘了在荻花丛中划舟、煮鱼的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泉声敲寒玉”来比喻泉水的清脆悦耳。
- 拟人:描写猿猴与仙鹤的呼应,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如“短墙低屋”,工整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情怀,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宁静。
- 小池:代表着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猿与鹤: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多样性。
- 麦影:体现了丰收与希望的象征。
- 泉水:象征纯洁、清新与活力。
- 菊花与竹子:象征高洁的情操与淡泊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猿呼鹤应”是形容什么? A. 动植物的和谐
B. 自然的静谧
C. 世俗的纷争 -
诗人住在哪个地方? A. 苕溪
B. 苕山
C. 苕西 -
“泉声敲寒玉”中的“寒玉”是比喻什么? A. 冷静
B. 清脆的水声
C. 柔和的月光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柳宗元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江雪》与本词同样展现自然景象,但更侧重孤独与寂静的情感。
- 《静夜思》则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满江红》的田园情怀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