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白话文翻译:
鹦鹉含着愁苦的思绪,聪明的它总是记得离别。
它的翠色衣衫已经磨损殆尽,红色的嘴巴却无所不知。
还没有放飞的日子,依然栖息在旧枝上。
世人对它的怜悯与损失,又有什么用呢?难道羽毛的奇特能够改变一切?
注释:
- 鹦鹉: 一种鸟,常被人饲养,因能模仿人的语言而闻名。
- 愁思: 忧愁的思念。
- 翠衿: 这里指鹦鹉身上的翠绿色羽毛。
- 红觜: 指鹦鹉的红色嘴巴。
- 开笼日: 指放飞的时刻。
- 空残: 形容枝头上只剩下无用的残枝。
- 羽毛奇: 指鹦鹉羽毛的美丽与珍贵。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确引用某个典故,但鹦鹉作为一种常见的宠物,象征着人类对自由与别离的感慨。鹦鹉的聪明与感情使其成为忧伤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及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尤其擅长描述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鹦鹉》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无奈。他用鹦鹉的形象,寄托了自己被囚禁与失去自由的忧虑,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鹦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离别与失去自由的深切感受。鹦鹉本是聪明、活泼的象征,但在诗中却表现出了一种无奈的愁苦,体现了对逝去自由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渺茫。诗的开头就用“含愁思”给鹦鹉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中,诗人通过鹦鹉的外貌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着“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则深刻地传达了失去自由的痛苦,表现了对被困状态的无奈与悲哀。最后一句“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质疑世人对鹦鹉的怜悯是否真正有用,反映了人类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体现了杜甫深邃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鹦鹉含愁思: 鹦鹉的眼神中流露出忧愁,象征着内心的思念与离愁。
- 聪明忆别离: 鹦鹉聪明,能够记得离别的痛苦,暗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
- 翠衿浑短尽: 鹦鹉的绿羽毛已磨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红觜漫多知: 红嘴巴多么聪明,寓意着对世事的洞察。
- 未有开笼日: 还没有放飞的日子,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无奈。
- 空残旧宿枝: 只剩下旧枝,象征着失去与孤独。
- 世人怜复损: 人们对它的同情与损失,反映出人性对苦难的反应。
- 何用羽毛奇: 羽毛的美丽是否能改变命运,提出了人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 将鹦鹉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 诗中有对仗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 通过鹦鹉的形象比喻人们的离愁与对自由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失去自由和离别的痛苦,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杜甫以鹦鹉为象,借物抒怀,展现了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鹦鹉: 象征着被囚禁的自由与失落的记忆。
- 翠衿: 代表美好事物的消逝。
- 红觜: 表现聪明与智慧。
- 笼子: 象征束缚与限制。
- 旧宿枝: 表达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对生命、自由与离别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 A. 麻雀
B. 鹦鹉
C. 燕子 -
“翠衿”指的是什么? A. 鹦鹉的嘴巴
B. 鹦鹉的羽毛
C. 鹦鹉的眼睛 -
诗中提到“何用羽毛奇”,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的欣赏
B. 对无奈的反思
C. 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寄托对兄弟的思念,情感细腻,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离别的愁苦,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以怀古之情与离别之苦相结合,展现了浪漫与豪放的风格。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可以深入比较与分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