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时间: 2025-01-04 09:4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秋日萧韦逝,淮王报峡中。 少年疑柱史,多术怪仙公。 不但时人惜,只应吾道穷。 一哀侵疾病,相识自儿童。 处处邻家笛,飘飘客子蓬。 强吟怀旧赋,已作白头翁。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日子里,萧韦相继去世,淮王在峡中传来消息。 年轻时曾怀疑柱史的记载,常常用奇特的技巧来想象仙人。 不只是当时的人感到惋惜,恐怕只因我此时的道途已尽。 一阵哀伤侵袭了我的疾病,和你相识的日子追溯到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 附近邻家的笛声响起,仿佛在飘荡的蓬草间。 我努力吟唱着怀旧的诗篇,已经变成了白发老翁。
注释:
- 萧韦:指萧韦二位朋友,代表了诗人对友人的追思。
- 淮王:指淮王所传来的消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 柱史:柱史是古代的史书,诗人年轻时对其真实性产生疑惑。
- 怪仙公:指的是那些超凡脱俗的人,或许是传说中的仙人。
- 道穷:指的是人生道路的尽头,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
- 邻家笛:指周围人家吹奏的笛声,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
- 白头翁:指年老的自己,感叹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晚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其诗歌常反映了对国家、民生的忧虑与思考。
创作背景: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是杜甫在晚年时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对亡友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写于杜甫的颠沛流离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萧瑟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开头“秋日萧韦逝”将诗人的心境与季节的变迁紧密联系,秋天常常象征着凋零与结束,恰恰映衬出友人离世所带来的悲痛。接下来的“少年疑柱史”则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无知与懷疑,反映出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怪仙公”,似乎在暗示那些超脱现实的人,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最后几句中,诗人以熟悉的邻家笛声将个人的孤独感与周遭环境相连,感叹时间流逝,自己已经成为了“白头翁”,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日萧韦逝:描绘秋天的萧瑟,表现出失去朋友的悲痛。
- 淮王报峡中:提到淮王的消息,暗示政治背景。
- 少年疑柱史:回忆年轻时对历史的不解与怀疑。
- 多术怪仙公:感叹那些超凡脱俗的人的存在。
- 不但时人惜:不仅是当时的人感到惋惜。
- 只应吾道穷:自我反省,感叹人生道路已尽。
- 一哀侵疾病:哀伤侵袭身体,体现病痛与心痛交织。
- 相识自儿童:与友人相识已久,感叹情谊的深厚。
- 处处邻家笛:邻家的笛声传来,渗透出怀旧的情感。
- 飘飘客子蓬:象征流浪与漂泊,表现孤独感。
- 强吟怀旧赋:努力吟唱怀旧的诗,显示出对过去的留恋。
- 已作白头翁:自觉已老,感慨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白头翁”比喻自己年老的状态。
- 拟人:笛声“飘飘”似乎在诉说着情感,增强了情景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均衡,体现了古诗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怀念”和“无常”展开,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离世的痛惜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细腻,通过对友人的追忆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日:象征凋零与离别,带有伤感的气息。
- 笛声:象征乡愁与怀旧,营造出温馨而又孤独的氛围。
- 白头翁:象征老去与沧桑,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萧韦”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老师
D. 诗人的敌人 -
诗人年轻时对柱史的态度是: A. 非常相信
B. 怀疑
C. 忽视
D. 崇拜 -
“已作白头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年龄的增长
B. 友人的离去
C. 社会的变化
D. 自身的成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两位唐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风格,杜甫更为沉重与深刻,李白则更显洒脱与豪放。杜甫的《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集中在个人的悲悯和历史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往往体现一种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