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入非旁舍,鸥归祗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
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白话文翻译:
燕子飞入的不是旁边的房舍,鸥鸟归来只到旧日的池塘。
断了的桥再也没有木板,卧着的柳树自行生出新枝。
因此山阳这地方变得繁华,我却感到无比惭愧,想起鲍叔的知音。
原本的友谊已经零落殆尽,白发之年泪水双双垂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燕入:燕子飞入。
- 非旁舍:不是旁边的屋子。
- 祗:只,仅。
- 故池:旧日的池塘。
- 断桥无复板:破损的桥再也没有木板。
- 卧柳:躺着的柳树。
- 生枝:长出新枝。
- 多惭:倍感惭愧。
- 鲍叔知:鲍叔是指鲍照,知音之意。
- 素交:原本的交情。
- 零落尽:已经完全消逝。
- 白首泪双垂:白发之年,眼泪双双流下。
典故解析:
鲍叔知,出自《史记·卷六十·平原君赵佗列传》,强调知音难觅,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怀念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诗风沉郁,关切民生,作品以现实主义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晚年,杜甫流亡在外,回忆故地与旧友,感慨友谊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反映了他的孤独与悲凉。
诗歌鉴赏: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思考的诗,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友谊的渴望。开头的“燕入非旁舍,鸥归祗故池”描绘了燕子和鸥鸟的归来,但它们所归之处并不是热闹的地方,而是那曾经熟悉的旧池塘,暗示着时间流逝后,情感的孤寂与失落。
接下来的“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则以一幅破损的景象,展现了环境的变化与生命的顽强。这一转折中,诗人感受到的是对往昔的怀念,对故友的惋惜。后两句“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透出一种自愧与惆怅,山阳的繁华与自身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鲍叔知的典故则更进一步强调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最后“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以白首之年,泪水双垂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且深沉。整首诗在少许的自然描写中,渗透着浓厚的人生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入非旁舍”:燕子飞入的房舍并不是侧旁的,暗示对过去的眷恋。
- “鸥归祗故池”:鸥鸟只归到旧日的池塘,象征着怀旧与过往。
- “断桥无复板”:破损的桥没有了木板,暗示着联系的断裂。
- “卧柳自生枝”:柳树依然在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顽强。
- “遂有山阳作”:山阳发展的繁华,与作者的境遇形成对比。
- “多惭鲍叔知”:为未能找到知音而感到惭愧,借鲍叔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 “素交零落尽”:昔日的友谊已然消逝,感叹时光流逝。
- “白首泪双垂”:老年时的泪水,流露出深刻的苍凉与不甘。
修辞手法:
- 比喻:“素交零落尽”比喻友谊的消逝。
- 拟人:“卧柳自生枝”将柳树拟人化,表现生命的顽强。
- 对仗:“燕入非旁舍,鸥归祗故池”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友谊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深刻反映了杜甫晚年的孤独与惆怅,具有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着旧日的美好与青春。
- 鸥鸟: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 断桥:象征着失去的联系与友谊。
- 卧柳:代表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延续。
- 泪水:表现了诗人的悲伤与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断桥无复板”中的“复”字意思是:
A) 再
B) 失去
C) 幸存
D) 在 -
诗中提到的鲍叔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一位朋友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位帝王
答案:
- B) 杜甫
- A) 再
- C) 一位历史人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赠卫八处士》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 李白: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通过月亮引发情感,而杜甫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内心的孤寂。
- 《长恨歌》 - 白居易:两者都涉及到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流逝,但白居易更侧重于爱情,而杜甫则是对友情的追忆与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杜甫传》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