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其一 和后主
作者: 赵尊岳
端正好,时节恰秾春。
箫鼓隔堤催画鹢,
镜漪落照罨芳尘。
犹有未归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河边传来箫声和鼓声,催促着画舫在水面轻轻摇曳,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掩映着芬芳的尘埃。此时,诗人心中仍有未归之人,显得格外孤独。
注释
字词注释:
- 端正好:形容天气或景色正好,宜人。
- 秾春:繁盛的春天。
- 箫鼓:指乐器,通常用来营造欢快的氛围。
- 画鹢:指装饰华丽的小船。
- 镜漪:水面如镜,波纹轻漾。
- 罨芳尘:掩映着芬芳的尘埃,形容春日的美丽。
典故解析:
- 未归人:可能暗指对远方游子或情人的思念,体现一种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创作,其作品多表现山水田园之美,情感细腻,常有对故乡和离别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在描写春天的美好时刻时,内心却充满了对未归之人的思念,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望江南 其一》通过生动的春天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人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端正好,时节恰秾春”,用词简练、意境清新,立刻引人入胜。随着描写的深入,箫声和鼓声的传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中,画舫轻盈地在水面流动,映衬出春日的轻快氛围。
然而,诗人在美好的景色中却感到孤独,最后一句“犹有未归人”将情感推向高潮,形成鲜明对比。春天的繁华与心中的孤寂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未归之人的思念,带有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的深邃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相辅相成,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正好,时节恰秾春”:开篇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 “箫鼓隔堤催画鹢”:乐声传来,画舫轻盈,展示了春日的欢快气氛。
- “镜漪落照罨芳尘”:水面如镜,阳光照耀,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象。
- “犹有未归人”:情感的转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漪”比喻水面的波光,形象生动。
- 对仗:如“箫鼓隔堤”和“画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落照罨芳尘”,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归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
- 箫鼓:传达了欢乐和热闹的气氛。
- 画鹢:象征着美好与轻盈的生活。
- 未归人: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未归之人的思念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生活的无奈 -
“镜漪落照罨芳尘”中“镜漪”指的是什么?
A. 水面的波光
B. 繁花盛开的景象
C. 夜空的星光
D. 远方的山影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和拟人
B. 夸张和排比
C. 对仗和反复
D. 拟人和对仗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赵尊岳的《望江南 其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或未归之人的思念,但赵尊岳的作品更侧重于春天的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和夜晚的静谧,表达了更为直接的孤独感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