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作者: 恽氏 〔清代〕
秋来也,罗带不胜腰。
绿暗红稀芳信改,
只馀怨种与愁苗。
常伴可怜宵。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了,腰间的罗带已无法承受。
绿意渐暗,红花稀少,芳信也已改变,
只剩下怨恨的种子和愁苦的苗圃。
常常伴随着可怜的夜晚。
注释:
- 罗带:指腰间的丝带,象征身材的纤细。
- 芳信:指花香和消息,这里指春天的繁花和生机。
- 怨种:指对秋天的怨恨之情。
- 愁苗:指愁苦的情感,如同苗圃中的幼苗一样生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秋”作为季节的转变,常常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衰退和凋零,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季节的交替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恽氏,清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情。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望江南》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分写成,表达了作者对秋季到来的感伤和对春天逝去的怀念,反映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望江南》是一首充满秋日愁绪的诗,开篇即以“秋来也”点明时节,给人以瞬间的萧瑟感。诗人在描绘秋天的景象时,运用“罗带不胜腰”这一形象,将秋天的萧条与女性的柔美结合,突显了秋天的悲凉与无奈。接下来的“绿暗红稀芳信改”,用色彩的变化描绘出秋天的凋零,让人感受到生机的消逝。
诗中“怨种与愁苗”的意象令人深思,既隐喻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反映了内心的忧愁。最后一句“常伴可怜宵”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夜晚的孤寂与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深的共鸣。这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对生命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来也,罗带不胜腰:秋天到来,腰间的丝带已无法束缚,暗示女性的纤细与秋天的凉意。
- 绿暗红稀芳信改:绿叶渐暗,红花稀少,春天的芳香已然改变,象征着生机的衰退。
- 只馀怨种与愁苗:剩下的只有怨恨的种子和愁苦的苗圃,表现了内心的无奈和伤感。
- 常伴可怜宵:夜晚的孤寂常伴随在身边,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植物的生长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拟人:情感被赋予植物的形态,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惋惜和对春天过往的怀念,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情感的深邃与自然景色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衰退与无常。
- 罗带:代表青春的美好与脆弱。
- 绿暗红稀:反映生机的消逝,寓意着失去与怀念。
- 怨种与愁苗:象征内心的愁苦与纠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罗带”指的是什么?
- A. 钱带
- B. 腰间的丝带
- C. 鞋带
- D. 帽带
-
“绿暗红稀”说明了什么?
- A. 秋天的生机
- B. 春天的繁荣
- C. 秋天的凋零
- D. 夏天的烈阳
-
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是?
- A. 高兴
- B. 忧伤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描绘了秋天的孤寂与思考。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红楼梦》中的诗句:与恽氏的《望江南》一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秋天的惋惜。
- 李白的《月下独酌》:也有对孤独夜晚的描写,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推荐阅读清代诗人的作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赏析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