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芙蓉 秋已尽,思无穷,江亭促坐,复成一日之欢,书付履平索和》
时间: 2025-01-14 22:05:4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梦芙蓉
作者: 白敦仁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江云披絮帽。正亭皋望极,乱愁如草。雾寒成瘴,迟日破林杲。逝波浇茗抱。斜栏聊恣吟眺。苦竹黄芦,又飞霜恨着,残叶雁风峭。野哭千家未了。忧患推排,老物如期到。鬓痕尘影,临水愧鱼鸟。冷蝉凄晚噪。呼樽且劝斜照。漫说穷途,算悲深广武,何似玉山倒。
白话文翻译:
秋天已经结束,思绪无尽,坐在江边的亭子里,短暂地享受着这一天的欢愉,我将它写下,寄托在平索和谐的音符中。江上云雾如同披着絮帽,正坐在亭子中眺望远方,心中的愁苦如同杂草一般,难以根除。寒雾弥漫,阳光透过树林显得微弱。流水轻轻拍打着茶杯,斜靠在栏杆上随意吟唱,苦竹和芦苇在凛冽的霜中飞舞,残留的叶子在寒风中瑟瑟作响。远处传来几家人在哭泣,忧虑不断涌现,老去的事物如期而至。鬓角沾染了尘土,站在水边羞愧于鱼儿和鸟儿的自由。冷蝉在傍晚悲鸣,举起酒樽劝我在斜阳下畅饮。无论说到人生的穷途末路,也不过是悲伤的深广与渺小,何必与那高耸的玉山相比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披絮帽:形容云雾像绵絮一样覆盖,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亭皋:指亭子和岸边,指代江边的环境。
- 乱愁如草:比喻心中的愁苦杂乱无章,像繁杂的草丛。
- 鬓痕尘影:形容鬓发沾染了尘土,反映岁月的流逝。
典故解析:
- 玉山: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高大、巍峨的事物,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敦仁,近代诗人,风格独特,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索。
诗歌鉴赏:
《梦芙蓉》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也蕴含了对人生的哲思。诗中“江云披絮帽”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而又淡淡忧伤的氛围,接着“乱愁如草”则引入了个人情感的层面,诗人似乎在面对秋天的凋零而感到深深的惆怅。
而“野哭千家未了”更是将这种孤独与惆怅推向了社会层面,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困扰。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何似玉山倒”结尾,既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也是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释然。诗歌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交织着忧伤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云披絮帽:描绘江面上的云,轻柔如絮。
- 正亭皋望极:在亭子上极目远望,心中思绪纷飞。
- 乱愁如草:愁苦杂乱无章,心情难以平复。
- 雾寒成瘴:雾气弥漫,寒冷如瘴气般令人不适。
- 迟日破林杲:太阳缓慢升起,透过树林显得微弱。
- 逝波浇茗抱:流水轻拍茶杯,仿佛在诉说。
- 斜栏聊恣吟眺:倚靠栏杆,随意吟唱与眺望。
- 苦竹黄芦:描绘环境中的植物,带有秋天的凋零。
- 又飞霜恨着:霜降临,象征着寒冷与凋零。
- 残叶雁风峭:残叶随风飘荡,带来秋的寒意。
- 野哭千家未了:表明社会中仍有无尽的忧愁。
- 忧患推排:忧虑与苦难不断涌现。
- 老物如期到:时间无情,旧事物如期而至。
- 鬓痕尘影:岁月的痕迹,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 临水愧鱼鸟:面对水中的鱼儿和鸟儿的自由,感到羞愧。
- 冷蝉凄晚噪:冷蝉在傍晚悲鸣,增添了萧瑟的气氛。
- 呼樽且劝斜照:举起酒樽,劝自己在斜阳下饮酒。
- 漫说穷途:随意谈论人生的困境。
- 算悲深广武:只是感慨悲伤的深广。
- 何似玉山倒:与高耸的理想相比,自己的渺小显得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的愁苦比作杂草,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意象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诗人在感慨中寻求一种释然的态度,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云: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亭子:代表着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安宁的空间。
- 残叶:秋天的象征,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冷蝉:象征孤独与无奈,增添了诗中的悲凉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愁如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复杂烦恼
C. 绝望无助
D. 无所谓 -
“鬓痕尘影”意指什么?
A. 年轻
B. 时间的流逝
C. 美丽
D. 失落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人生困境的看法?
A.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B. 通过对话
C. 通过叙述故事
D. 通过直接陈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意境上相似,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上白敦仁更显细腻,而李白则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近代诗人白敦仁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