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歌》

时间: 2025-01-06 09:41:18

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

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随我铁马尘。

初怜骨肉钟奇祸,而今骨肉相怜我。

汝在北兮婴我怀,我死谁当收我骸。

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歌
文天祥

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
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随我铁马尘。
初怜骨肉钟奇祸,而今骨肉相怜我。
汝在北兮婴我怀,我死谁当收我骸。
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白话文翻译

我在何时出生才好呢?我孤独无依,不懂得桃李的春天。
天寒地冻,日短人愁,北风中我骑马的尘埃随风而来。
当初怜悯我的亲人遭遇的灾难,而如今我与亲人之间的情感愈加深厚。
你在北方,我在怀念你,我死后谁来收拾我的遗骸?
人生百年,有什么好与丑呢?梦中的得失都不过是草草一笔。
唉,六歌啊,不必再说,出门我一笑天地都苍老了。

注释

  • 孤根:指孤独的根基,意指没有依靠。
  • 桃李春:桃李盛开时的春天,象征着繁华与生机。
  • 铁马尘:指骑马所带来的尘土,形容艰辛与旅途。
  • 钟奇祸:指遭遇到的意外灾难。
  • :指尸体。
  • 黄粱:出自《庄子》中的黄粱梦,象征虚幻与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诚和勇气著称,曾多次抵抗蒙元侵略,最终被俘后仍不屈服,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六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灭亡前夕,国家动荡不安,文天祥作为一名忠臣,心系国家命运,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六歌》是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开篇直入主题,作者对出生时机的迷茫和孤独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诗中通过“桃李春”的意象,暗喻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而“北风随我铁马尘”则描绘了战乱中的艰辛与无奈,展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亲情的深情回忆,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奈。“我死谁当收我骸”一句,情感真挚,显示了对生命终结的无助。最后两句“人生百年何丑好,黄粱得丧俱草草”,则是对人生虚幻与短暂的思考,发人深省。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凝练,展现了文天祥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生我生何不辰:对出生时间的反思,表达对命运的无奈。
  2. 孤根不识桃李春:孤独的生存境遇,不曾享受生命的美好。
  3. 天寒日短重愁人:环境的严酷加重了心中的愁苦。
  4. 北风随我铁马尘:经历艰难旅途,带来无尽的疲惫。
  5. 初怜骨肉钟奇祸:对亲人遭遇的不幸感到怜悯。
  6. 而今骨肉相怜我:对亲人情感的加深,互相依赖。
  7. 汝在北兮婴我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依恋。
  8. 我死谁当收我骸:对死亡的无奈和孤独的思考。
  9. 人生百年何丑好: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认为生死无常。
  10. 黄粱得丧俱草草:暗喻梦境中的得失都是短暂的。
  11. 呜呼六歌兮勿复道:感叹人生的无常,不愿再多言。
  12. 出门一笑天地老:面对苦难,选择以微笑面对人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黄粱梦”,象征虚无。
  • 对仗:如“生死”与“得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意。
  • 拟人:将“天地”拟人化,增加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六歌》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亲情的眷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春:象征生命的繁荣。
  • 北风:代表艰难的环境与外部压力。
  • 铁马尘:象征行走中的辛劳与牺牲。
  • 黄粱:象征生命的虚幻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天祥在《六歌》中表达了对哪种情感的思考? A. 爱情
    B. 亲情
    C. 友情
    D. 国家情

  2. “我死谁当收我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国家的思念
    B. 对死亡的无奈
    C. 对爱情的追忆
    D. 对自然的敬畏

  3. 以下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A. 出门一笑天地老
    B. 我生我生何不辰
    C. 汝在北兮婴我怀
    D. 天寒日短重愁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文天祥的《六歌》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国破家亡的苦痛,但文天祥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两者的情感表达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