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曼叔游高阳山》
时间: 2025-01-09 14:22: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闻高阳胜,近在汝州侧。
跂予三年望,我愿今卒获。
烟云函两山,台殿开半壁。
解鞍高林下,仰视怯登陟。
苍松盘老枝,矫矫入檐隙。
微风韵其上,落耳寒恻恻。
枇杷两高树,中国所未识。
叶间青实骈,大与蜀土敌。
我来暮暮后,花草已狼籍。
不见踯躅红,西岩向人碧。
出门步榛荟,微迳不可索。
援篱下幽涧,剥藓题苍石。
鸟啼无定音,虎斗有遗迹。
石台平挺挺,野竹瘦历历。
主人尉下邑,奔走困符檄。
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息阴时一憩,贪胜还自力。
归时山气冷,草露湿游屐。
举手谢峰峦,高秋复来觌。
白话文翻译
我早就听说高阳山的美景,离汝州不远。
我已等了三年,今天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
烟雾缭绕着两座山,台殿在半壁之间显露。
在高大的树林下卸下马鞍,仰望着山顶我有些怯懦。
苍松盘绕着老枝,笔直地伸入屋檐的缝隙。
微风拂过,其声清冷刺耳。
两棵高大的枇杷树,乃是中国所未见的。
树叶间青色的果实,个头比蜀地的更大。
我来时已是黄昏,花草已经杂乱无序。
看不见踯躅的红花,西岩映入眼帘却是碧绿。
出门走在野草丛中,微小的小径难以寻觅。
扶着篱笆沿着幽涧,剥去青苔在苍石上题字。
鸟鸣声不定,虎斗的痕迹依稀可见。
石台平整坚实,野竹细瘦而清晰。
主人在下邑奔走,忙于公文的奔波。
我喜爱这闲散的生活,与幽静的奇景一起探寻。
在阴凉处稍作歇息,贪恋这胜景仍感到力不从心。
归时山间的气息变冷,草上的露水湿透了我的鞋。
举手向峰峦致谢,期待高秋再次相见。
注释
- 高阳胜:指高阳山的美景。
- 汝州: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 跂:高抬脚跟,表示期待。
- 解鞍:指在山下休息时卸下马鞍。
- 苍松:指老松树,象征坚韧与古老。
- 剥藓:剥去青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因其作品展现出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哲理而受到后世赞誉。他的诗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同曼叔游高阳山》创作于作者游览高阳山时,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他对山水的感受。诗中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同曼叔游高阳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高阳山的向往与喜爱。诗开头就表达了对高阳山的期待,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的壮丽和幽静,展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渴望与对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苍松”、“枇杷”等,描绘了高阳山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微风韵其上,落耳寒恻恻”一句,生动地传达了山中清风的凉意,增强了景物的生动感。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淡然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诗人对山的再次相见充满期待,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闻高阳胜,近在汝州侧:表达了诗人对高阳山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 跂予三年望,我愿今卒获:强调了诗人等待的时间与最终实现的渴望。
- 烟云函两山,台殿开半壁:描绘了高阳山的壮丽景象,烟雾缭绕的意境给人以神秘感。
- 解鞍高林下,仰视怯登陟: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 苍松盘老枝,矫矫入檐隙:描绘了苍松的挺拔,象征着坚韧与古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台平挺挺”,将山石比作稳固的台阶,增强了景物的生动感。
- 拟人:如“鸟啼无定音”,赋予鸟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对称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阳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高阳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人类的向往。
- 苍松、枇杷:代表坚韧与生机,体现了自然的生动与丰富。
- 寒风、露水: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阳山”位于哪个地方?
- A. 河南
- B. 四川
- C. 山西
-
“解鞍高林下”中“解鞍”代表什么意思?
- A. 放下马鞍
- B. 骑马
- C. 休息
-
诗人对高阳山的态度是?
- A. 恐惧
- B. 热爱
- C. 漠然
答案
- A. 河南
- A. 放下马鞍
- B. 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韩维的作品与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抒发了对自然的感慨,但韩维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而王之涣则表达了壮阔的山河气象。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美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帮助了解宋代诗人的风格和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相关的鉴赏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