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双河洲禽,文彩披丹质。
飞翔不离渚,鸣戏自终日。
寒鱼伏冰池,岁暮饥尔匹。
不欲远求林,投身避罗毕。
白话文翻译:
双双的水边鸟儿,身披着红色的羽毛。
它们在水边飞翔,不离开沙洲,整日鸣叫玩耍。
寒冷的鱼群躲在冰封的池塘里,临近年末,饥饿的你们也无处可寻。
不想远行寻找森林,宁愿投身于此避开捕捉的网具。
注释:
- 双双:成双成对,形容数量。
- 河洲:指河边的沙洲。
- 文彩:形容鸟的羽毛光彩夺目。
- 丹质:这里指红色的羽毛。
- 鸣戏:指鸟儿鸣叫和嬉戏。
- 寒鱼:指冬天的鱼。
- 伏冰池:指鱼藏在冰封的池塘里。
- 岁暮:年末时节。
- 饥尔匹:饥饿的你们。
- 罗毕:捕捉的网具。
典故解析:
本文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寒鱼伏冰池”可以引申为生存环境的恶劣,暗喻生命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字仲明,号明庵,因其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送别兄弟之际,表达了对兄弟离去的依依不舍,同时也借自然景象抒发心中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水边的鸟儿和冰封的鱼群,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状态,从而引发对人事的思考。开篇的“双双河洲禽”勾画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鸟儿在沙洲上嬉戏,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生活状态。这种轻松的气氛与后文“寒鱼伏冰池”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暗示了环境的变化带来的生存困境。诗人通过对鸟鱼的描述,隐喻人们在困境中寻求生存的无奈与挣扎。“不欲远求林,投身避罗毕”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宁愿不去远行寻找机遇,也不愿被捕捉的心态,透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是一首兼具美感与思考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双河洲禽:描写鸟儿成双成对,生动形象。
- 文彩披丹质:鸟儿的羽毛色彩鲜艳,富有美感。
- 飞翔不离渚:鸟儿在沙洲附近飞翔,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情。
- 鸣戏自终日:鸟儿整日鸣叫嬉戏,表现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寒鱼伏冰池:鱼群在冰下潜伏,暗示生存环境的恶劣。
- 岁暮饥尔匹:暗喻时间的流逝,生存的艰难。
- 不欲远求林:表达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 投身避罗毕:选择隐退,避免被捕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与鱼的生存状态与人的境遇相互映衬。
- 拟人:赋予鸟儿和鱼以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生物状态,隐喻了人在生存环境中的挣扎与选择,表现出一种对自由与安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禽:象征友谊、亲情。
- 寒鱼:象征生存困境和生活的艰辛。
- 冰池:象征环境的严酷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鸟儿是在什么地方飞翔?
- A. 森林
- B. 河洲
- C. 山顶
-
“寒鱼伏冰池”中“寒鱼”指的是什么?
- A. 鳥
- B. 鱼
- C. 虫
-
诗人对远求林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不欲
- C. 无所谓
答案:
- B. 河洲
- B. 鱼
- B. 不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 李白《夜泊牛津》:描写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韩维与李白的自然描写:
- 韩维通过鸟鱼反映人事,李白则通过月夜表达孤独。
- 两者都善于运用自然意象表达情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选读》
- 《韩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