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吉上人至 寇准 〔宋代〕
邺北至夔城,三千里外程。 劳寻苦吟伴,独入乱山行。 楚水秋无际,巴猿衣有声。 逢师不能寐,因话故乡情。
白话文翻译:
从邺北到夔城,行程超过三千里。 辛苦寻找苦吟的同伴,独自进入乱山之中。 楚地的秋水无边无际,巴地的猿猴啼声可闻。 遇到师父无法入睡,因此谈论起故乡的情感。
注释:
- 邺北: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以北的地方。
- 夔城:指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 三千里外程:形容路途遥远。
- 劳寻:辛苦寻找。
- 苦吟伴:指志同道合、喜欢吟诗的朋友。
- 乱山:形容山势险峻、错综复杂。
- 楚水:指楚地的河流,这里泛指长江流域。
- 巴猿:指巴地的猿猴,巴地即今四川一带。
- 逢师:遇到师父或老师。
- 因话故乡情:因为谈论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曾两度为相,以刚直著称。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旅途中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吉上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旅途的艰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自然景色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三千里外程”一句,既展现了旅途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疲惫。“楚水秋无际,巴猿衣有声”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最后两句“逢师不能寐,因话故乡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邺北至夔城,三千里外程。”:开篇即点明旅途的遥远和艰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 “劳寻苦吟伴,独入乱山行。”:表达了诗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辛苦,以及独自面对自然险阻的孤独。
- “楚水秋无际,巴猿衣有声。”: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 “逢师不能寐,因话故乡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三千里外程”比喻旅途的遥远。
- 拟人:“巴猿衣有声”赋予猿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楚水秋无际,巴猿衣有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旅途的艰辛。通过描绘旅途的遥远和自然景色的壮美,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疲惫,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邺北、夔城:地理意象,代表旅途的起点和终点。
- 三千里外程:距离意象,代表旅途的遥远。
- 楚水、巴猿:自然意象,代表旅途中的自然景色。
- 故乡情:情感意象,代表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三千里外程”指的是什么? A. 旅途的遥远 B. 旅途的艰辛 C. 旅途的起点 D. 旅途的终点
-
诗中的“楚水秋无际”描绘了什么景色? A. 春天的景色 B. 夏天的景色 C. 秋天的景色 D. 冬天的景色
-
诗中的“逢师不能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旅途的疲惫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友人的喜悦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旅途的艰辛。
- 王维《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寇准《喜吉上人至》: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 王维《送别》与寇准《喜吉上人至》: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全面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