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日游建平三闾故里庙貌荒凉惨动耳目噫贤者》
时间: 2025-01-01 17:4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生苦远游,多是悲登眺。况复念三闾,遗踪良可吊。道直出章华,才高逐边徼。冤声喷夜江,愁色迷烟峤。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祠正少来奠,岸峻稀停棹。神容渍老苔,坏壁通残照。旧径失朱门,空庭起寒烧。馀基虽索寞,清问长光耀。旌贤谁再兴,勿使过者诮。
白话文翻译
人生中苦于远行,多数时候是悲伤地登高远望。更何况怀念三闾大夫,他的遗迹实在值得凭吊。他正直地走出章华台,才华横溢却被逐到边疆。冤屈的声音在夜晚的江面上回荡,忧愁的色彩笼罩着烟雾缭绕的山峦。断裂的碑石被荒草掩埋,古老的树木在荒废的庙宇中低吟。祠堂很少有人来祭奠,岸边高峻很少有船只停靠。神像上长满了老苔,破败的墙壁透出残阳的余晖。旧时的路径失去了朱红色的大门,空旷的庭院中升起了寒冷的烟火。虽然遗迹显得孤寂,但清廉的名声永远光辉。谁能再次振兴这些贤人的事迹,不让过往的人嘲笑。
注释
- 三闾: 指屈原,曾任三闾大夫。
- 章华: 指章华台,古代楚国的一处重要建筑。
- 边徼: 边疆。
- 烟峤: 烟雾缭绕的山峦。
- 奠: 祭奠。
- 渍: 浸透,这里指长满。
- 索寞: 孤寂,冷落。
- 清问: 清廉的名声。
- 旌贤: 表彰贤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此诗创作于寇准游历建平(今湖北秭归)时,凭吊屈原的遗迹,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时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 寇准在游历建平时,看到屈原的故里和庙宇荒凉,感慨屈原的遭遇和自己的时代,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时世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时世的忧虑。诗中,“人生苦远游,多是悲登眺”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苦闷和对时世的悲哀。接着,诗人通过对屈原遗迹的描绘,如“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展现了屈原的悲惨遭遇和庙宇的荒凉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最后,诗人呼吁“旌贤谁再兴,勿使过者诮”,表达了对振兴贤人事迹的期望,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清廉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苦远游,多是悲登眺: 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苦闷和对时世的悲哀。
- 况复念三闾,遗踪良可吊: 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 道直出章华,才高逐边徼: 描绘了屈原的正直和才华,以及他被逐的遭遇。
- 冤声喷夜江,愁色迷烟峤: 通过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 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 描绘了屈原遗迹的荒凉景象。
- 祠正少来奠,岸峻稀停棹: 表达了庙宇的冷落和少有人来祭奠。
- 神容渍老苔,坏壁通残照: 通过细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 旧径失朱门,空庭起寒烧: 描绘了庙宇的破败和冷落。
- 馀基虽索寞,清问长光耀: 表达了屈原清廉的名声永远光辉。
- 旌贤谁再兴,勿使过者诮: 表达了对振兴贤人事迹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冤声喷夜江”,将屈原的冤屈比作夜晚江面上的声音。
- 拟人: 如“古木吟荒庙”,赋予古木以人的情感。
- 对仗: 如“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时世的忧虑,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清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断碑: 象征屈原的遗迹和历史的沧桑。
- 古木: 象征庙宇的荒凉和岁月的流逝。
- 夜江: 象征屈原的冤屈和悲凉的氛围。
- 烟峤: 象征忧愁和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闾”是指谁?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
诗中“断碑没败莎”中的“败莎”是指什么? A. 破败的庙宇 B. 荒草 C. 断裂的碑石 D. 古老的树木
-
诗中“旌贤谁再兴”表达了什么? A. 对屈原的怀念 B. 对振兴贤人事迹的期望 C. 对时世的忧虑 D. 对远行的苦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屈原的《离骚》与寇准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时世的忧虑和对清廉的追求。
- 杜甫的《登高》与寇准的这首诗都表达了登高远望时的悲凉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寇准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