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江南曲》
时间: 2025-01-20 00:3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和歌辞·江南曲
江烟湿雨鲛绡软,
漠漠远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
夜槽压酒银船满。
绷丝采怨凝晓空,
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
平铺渌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
油壁轻车嫁苏小。
白话文翻译:
江南的烟雨湿润而柔软,远山如眉黛般淡薄。这个水乡充满了愁苦与情意,夜晚的酒槽里装满了沉醉的银船。绷紧的丝弦上凝聚着怨恨,晓空中愈发显得沉重。吴王的台榭在春梦中依稀可见,鸳鸯和鸳鸯唤不醒彼此,平躺在清澈的水面上,任东风轻抚。西陵路边,明月悄然升起,华丽的车子载着苏小出嫁。
注释:
- 鲛绡:一种轻薄柔软的绸子,常用来形容雨水的柔和。
- 漠漠:形容远山模糊的样子。
- 眉黛:指山的轮廓似女性的眉毛。
- 水国:指水乡,形容江南地区的水域众多。
- 夜槽:夜晚的酒槽,指盛酒的容器。
- 银船:形容装饰华丽的船只。
- 绷丝:弹奏乐器时拉紧的弦,常用来比喻情感的紧绷。
- 吴王:指春秋时期的吴国王,后文提到的台榭是其宫殿。
- 鸳鸯鸂鶒:水鸟,象征爱情。
- 渌水:清澈的水,形容江南的水清丽。
- 油壁轻车:形容装饰华丽的车辆。
- 苏小: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美女,象征着美好与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唐代诗人,字景山,号逸少,晚号雨华,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他的诗作多描写江南风光,情感细腻,语言清丽。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之时。江南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诗中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反映了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相和歌辞·江南曲》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诗作,诗中绵延的烟雨、轻柔的船只,以及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江南画卷。开篇通过“江烟湿雨鲛绡软”描绘出江南特有的湿润气候,随即引出“漠漠远山眉黛浅”的景象,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这里的“眉黛”不仅是对山景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水国多愁又有情”,此句直白地揭示了江南水乡的情感特质,诗人对水乡的深情厚谊在这句中得以体现。接着“夜槽压酒银船满”,则将夜晚的氛围与饮酒的欢愉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江南夜晚的迷醉与忧愁。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绷丝采怨凝晓空”来表达内心的压抑与怨恨,伴随着春梦的描绘,诗意愈发浓厚。最后的“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渌水眠东风”,则展现了爱情的无奈与沉静,使整首诗在愁苦中带有一丝柔和的宁静。
整首诗以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将江南的美丽与愁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这一方水土的深切眷恋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烟湿雨鲛绡软:描绘江南细腻的雨水与湿润的烟雾,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 漠漠远山眉黛浅:远山在雨雾中显得模糊,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感。
- 水国多愁又有情:江南作为水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忧愁。
- 夜槽压酒银船满:夜晚的酒船充满了酒,象征着热闹与欢愉。
- 绷丝采怨凝晓空:乐器的弦紧绷,暗示着内心的怨怼与压抑。
- 吴王台榭春梦中:提及历史典故,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相结合。
- 鸳鸯鸂鶒唤不起:爱情的无奈,象征着无法唤醒的情感。
- 平铺渌水眠东风:宁静的水面与东风的轻拂,表现出一种安然自若的状态。
- 西陵路边月悄悄:月光下的西陵路,暗示着思念与孤独。
- 油壁轻车嫁苏小:华丽的车子象征着美好的生活与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南的雨水比作柔软的鲛绡,增强了画面的细腻感。
- 拟人:通过“鸳鸯鸂鶒唤不起”,赋予了鸟类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比如“平铺渌水眠东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江南的美丽与忧愁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深情与对爱情的无奈,展现了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烟: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特质,包含了柔软与湿润的情感。
- 雨:常常代表着愁苦与思念。
- 远山: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与情感。
- 银船:象征着繁华与欢乐,同时也暗示着短暂与流逝。
- 鸳鸯:象征着爱情与伴侣,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烟湿雨鲛绡软”的含义是? A. 江南的雨水很干
B. 江南的雨水湿润柔软
C. 江南的雨水很冷
答案:B -
“鸳鸯鸂鶒唤不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爱情的甜蜜
B. 爱情的无奈与沉重
C. 爱情的快乐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西陵路”是指? A. 一条繁华的街道
B. 一条寂静的乡间小路
C. 一条古老的历史道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情感,但更加强调英雄豪情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 杜甫《春望》:虽同样流露了哀愁,但背景更为沉重,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苦难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的美学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