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
时间: 2025-01-01 13:35: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标题是《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诗中提到“七德舞”和“七德歌”,是从武德时代传承下来的。作者白居易,作为元和时期的小臣,观赏舞蹈和听歌后,知晓其中的乐趣。乐声结束后,他稽首向太宗陈述功绩。太宗在十八岁时举义兵,凭借白旄与黄钺定下两京,擒获敌将,清平四海,二十四年的功业得以完成。二十九岁时即位,三十五岁时实现太平盛世。功成理定,何以如此迅速?因为他推心置腹,关心民众的心声。死去的士兵遗骸被收集,饥饿的人们甚至卖子以分金赎回。魏徵梦见子夜痛哭,张谨在辰日也为之哀伤。三千怨女被释放,四百死囚重返监狱。剪须烧药赐封功臣,李勣哀恸思念战死的兄弟。流血和受伤的战士被安慰,大家都奋发奋勇,求死效忠。可见,太宗不仅善于用兵,更善于把心意传达给人心。此后近二百年,天下依然歌舞不衰。歌唱七德,舞动七德,圣人所作,流传无尽。岂止是耀武扬威,岂止是夸赞文采。太宗的心意在于传承王业,王业的艰难也在于此,给后代子孙以警示。
注释
- 七德: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勇、和这七种美德,强调治理国家所需的道德标准。
- 武德:指的是军事的德行,强调武力与道义的结合。
- 白旄、黄钺:古代的军旗和权杖,象征着权力和指挥。
- 魏徵:唐太宗的重要谋士,深受太宗器重。
- 李勣:唐代名将,因功封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社会民生著称。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讽喻,又有抒情。
创作背景:创作于元和年间,反映了唐太宗执政初期的盛况及其对国家治理的重视,提醒后人珍惜与重视王业的艰难与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历史叙述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唐太宗执政时期的辉煌与艰辛。诗中提到的“七德舞”与“七德歌”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象征,更是对理想政治的追求的体现。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道德和情义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描绘战争与和平的转变时,诗人用“亡卒遗骸”和“饥人卖子”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同时,魏徵与李勣等历史人物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与真实性,展示了唐代名臣的忠诚与担当。整首诗不仅是对唐太宗王业成就的颂扬,也是对后人传承道德、珍惜和平的警示。通过“歌七德,舞七德”的反复,诗人传达了对美德的推崇与对未来的期望,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德舞,七德歌”——引出主题,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元和小臣白居易”——自我介绍,说明身份与立场。
- “擒充戮窦四海清”——描绘战争胜利,表明国家安定。
-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强调治理国家不仅仅靠武力,更要赢得人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歌七德,舞七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七德”象征治理的根本,强化了道德与政治的联系。
- 排比:描绘历史事件的快速发展,突出成就的来之不易。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道德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醒后人珍惜和平与道德的力量,不仅要善于用兵,更要关心民众的心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德:象征着理想的道德标准。
- 白旄、黄钺:代表权力与指挥,体现了国家的力量。
- 流血与哭泣:象征战争带来的苦难,警示后人珍惜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七德”不包括以下哪个? a) 仁 b) 忍 c) 义 d) 礼
-
填空题:诗人称魏徵在梦中____。
-
判断题:诗中强调道德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对/错)
答案:
- b) 忍
- 哭泣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战争对人民的影响。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生活。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现实,但白居易更注重道德教化,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个人情感与历史沉痛。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