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时间: 2025-01-19 17:4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天地间变得寒冷,雨后山河显得格外清晰。
长风从西方吹来,草木似乎都凝聚着秋天的声音。
我已经感受到岁月的匆匆,愈发伤感万物的凋零。
谁能不感到凄凉,天时总是牵动人心。
我想请教空门的高僧,怎样才能轻松修行?
让我忘却内心的烦恼,不再让忧愁生起。
注释:
- 天地冷:指天气变冷,暗示秋季的来临。
- 雨霁:雨停后,天晴的状态。
- 长风: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凝秋声:草木因秋季而产生的寂静与凋零之声。
- 岁倏忽:岁月如飞,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 憯凄:感到凄凉、悲伤。
- 空门子:指佛教的寺庙或僧侣。
- 易修行:轻松地进行修行。
- 忘得心:忘却心中的烦恼与执念。
典故解析:
- “空门”是佛教的象征,表示修行的地方和修道的理念。白居易在此询问修行的法门,表现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天时牵人情”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作品涵盖了诗、词、赋等多种形式。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可能是在秋天的某个日子,作者因感受到季节变换的凄凉而产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诗歌鉴赏: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是一首充满秋日情怀的诗作,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冷与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日暮天地冷”开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秋日气氛,接着描绘了“雨霁”的清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运用意象的结合,传达了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沉寂,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后面的句子“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不安。
最后两句“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则从个人情感转向对修行的探求,表现了白居易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希望通过修行来超脱世俗的烦恼。这一转折不仅增强了诗的哲理性,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描绘秋天傍晚的寒意与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
-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表现秋风带来的凉意和草木在秋季的沉寂。
-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感叹岁月流逝的迅速与万物凋零的无奈。
- 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感叹人在天时变化面前难以不感到悲伤。
-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表达对佛教修行的求教,渴望寻找解脱之法。
-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希望通过修行来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草木凝秋声”比喻秋天的氛围,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感觉。
- 对仗:如“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上下句的结构和意象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木似乎在“凝秋声”,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尤其是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修行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暮:象征着生命的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
- 秋声:代表着季节的变化,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 空门:象征着修行与超脱,代表追求精神安宁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风从西来”表达了什么?
- A. 秋的气息
- B. 春天的到来
- C. 夏天的炎热
-
诗人向谁请教修行的法门?
- A. 朋友
- B. 空门子
- C. 自己
-
诗中提到的“草木凝秋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生机勃勃
- B. 寂静与凄凉
- C. 欢乐与喜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同样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尤其是在草木凋零的场景中,情感与《客路感秋》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送别之情,后者则更多关注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白居易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