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时间: 2025-01-04 09:2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
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
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
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清闲。
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
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
白话文翻译:
从高城俯视,隐隐约约能看到巴蜀的蛮族。
如何能够施行教化,连语言都无法沟通。
但我庆幸税收已完结,听闻街坊安宁。
岂是依靠良好的治理,全赖这一丰收的年头。
案牍工作已经简少,池边的馆舍也清闲。
秋雨滴落在檐下,夕钟响起,林中的鸟儿归还。
南亭的日子悠闲自在,躺卧其中尽情放松。
注释:
- 高城:指高高的城墙,表示作者身处的地理位置。
- 巴蛮:指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象征着外族的存在。
- 施政教:施行政治和教育。
- 赋敛:指征收税赋。
- 闾井:指乡里邻舍,井水象征生活的安宁。
- 循良化:指循循善诱、良好的教化。
- 案牍:指文书、文件,常常与政务相关。
- 偃卧:躺卧,放松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王”。其作品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尤以《琵琶行》、《长恨歌》闻名。他在政治上也曾担任重要职务,对民生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创作背景:
《征秋税毕,题郡南亭》创作于白居易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正值秋天,诗中反映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思考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对丰收的庆幸和对地方治理中存在的困难的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白居易的视角,描绘了他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感受与思考。开篇的高城俯瞩,透露出诗人对周边环境的细致观察,尤其是对巴蛮少数民族的描述,体现了他对地方文化多元化的关注。接着,诗人提到施政教化的难度,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暗示着治理的复杂。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税收完成后的轻松心情,感受到村庄的安宁和丰收的喜悦,这不仅是对个人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整个社会稳定的期待。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的环境愈发宁静,尤其是“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传达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最后,南亭的悠闲和放松,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思考,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白居易作为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
- 从高城俯视,隐约可以看到巴蜀的蛮族,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
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
- 如何能够施行政治教化,连语言都无法沟通,反映出治理的困难。
-
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 但我庆幸税收已完结,听闻街坊安宁,表达出对丰收和安定的喜悦。
-
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
- 岂是依靠良好的治理,全赖这一丰收的年头,揭示出治理的依赖性。
-
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清闲。
- 文书工作已经简少,池边的馆舍也清闲,体现出工作的轻松。
-
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
- 秋雨滴落在檐下,夕钟响起,林中的鸟儿归还,描绘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
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
- 南亭的日子悠闲自在,躺卧其中尽情放松,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体现出句式的工整。
- 意象:通过“秋雨”、“夕钟”、“南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悠闲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通过“林鸟还”表达归属与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白居易的个人经历为基础,讨论了地方治理的复杂与丰收带来的安宁,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责任与自然生活之间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视角。
- 巴蛮: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和治理的挑战。
- 秋雨:象征着季节的变换与自然的宁静。
- 南亭:作为休憩的地方,象征着安逸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征秋税毕,题郡南亭》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政治的批判
B. 对丰收的庆幸与安宁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人生的感慨 -
诗中提到的“巴蛮”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A. 北方
B. 西南
C. 东南
D. 中原 -
“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还”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城市
B. 寂静的乡村
C. 战争的景象
D. 繁忙的市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vs 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但白居易更多关注丰收与安宁,杜甫则关心国家动荡对生活的影响。
- 白居易《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vs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的诗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沉静与哲理思考,而白居易则结合了治理与个人感受。
参考资料:
- 《白居易传》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诗词鉴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