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

时间: 2025-01-04 08:50:19

今年高谢武夷君,饭豆羹藜亦所欣。

参透庄生齐物论,扫空韩子送穷文。

心如脱阱奔林鹿,迹似还山不雨云。

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年高谢武夷君,饭豆羹藜亦所欣。
参透庄生齐物论,扫空韩子送穷文。
心如脱阱奔林鹿,迹似还山不雨云。
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

白话文翻译:

今年我高兴地告别了武夷君,虽然吃的是豆饭和藜菜粥,但我依然觉得满足。我已领悟了庄子的齐物之论,清扫了韩子的《送穷》之文。我的心就像逃出陷阱的林鹿一样自由,行踪又似还山的云朵,飘逸而不受束缚。幸好我身体仍然强健,乡邻们都争相来看我的布襦裙。

注释:

  • 高谢:指高兴地告别。
  • 武夷君:可能指朋友或知己。
  • 饭豆羹藜:简单的食物,表明生活的朴素。
  • 庄生:指庄子,齐物论的创立者。
  • 韩子:指韩愈的作品,此处提到的《送穷》是劝诫人们要远离穷困的文章。
  • 脱阱:比喻逃离束缚。
  • 布襦裙:一种简朴的衣服,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老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诗作多以爱国、怀古、抒情为主,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知足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他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境,体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陆游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生活的简单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领悟。诗的开头通过“今年高谢武夷君”引入,表达了他与朋友的告别,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却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满足。接下来提到的庄子和韩愈,传达出他对哲理的思考与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体现了他从困顿中获得的智慧与豁达。

“心如脱阱奔林鹿,迹似还山不雨云”描绘出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洒脱,暗示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却是无拘无束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庆幸,强调了生活的另一种美好——即便物质简陋,依然可以享受生命的乐趣,这种知足与乐观的态度反映出诗人深厚的人生哲学。

整个诗歌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陆游在晚年时的心境,既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年高谢武夷君:今年我愉快地告别了朋友武夷君,暗示朋友的离去或生活的变化。
  2. 饭豆羹藜亦所欣:虽然我吃的是简单的豆饭和藜菜粥,但我对此感到满足,反映了诗人的知足常乐。
  3. 参透庄生齐物论:我已经理解了庄子的齐物论,表明他对哲学的探讨与思考。
  4. 扫空韩子送穷文:我清理了韩子的《送穷》,意味着他已经摆脱了贫困的思想束缚。
  5. 心如脱阱奔林鹿:我的心就像逃出陷阱的鹿,形容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6. 迹似还山不雨云:我的行踪如同回归山中不被雨水打扰的云,象征着洒脱与无拘无束。
  7. 犹幸此身强健在:我仍然庆幸自己的身体健康,表明对生命的珍惜。
  8. 乡邻争看布襦裙:乡邻们争相来看我的简朴衣服,体现了对生活的自信与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如脱阱奔林鹿”,形象地表达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 对仗:诗中形成了对称的句式,如“心如脱阱奔林鹿,迹似还山不雨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哲理的理解。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他从中找到乐趣,体现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深刻思索,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夷君:象征友情与人生的变化。
  • 豆羹藜:象征简单与朴素的生活。
  • 庄生:象征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
  • 林鹿与云:象征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 布襦裙:象征简朴却自信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武夷君”指的是: A. 朋友
    B. 诗人自己
    C. 诗人家乡

  2. 诗人的心态在这首诗中是: A. 悲观
    B. 知足常乐
    C. 忧愁

  3. “心如脱阱奔林鹿”中的“脱阱”比喻什么? A. 逃出困境
    B. 迷失方向
    C. 回归自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李白的作品对比:

  • 陆游的诗多抒发爱国情怀与哲理思考,注重内心的感受;而李白的诗则更加奔放豪迈,表现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