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寄远六言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57:40

河桥酒旆风软,候馆梅花雪娇。

宛陵楼上瞪目,我郎何处情饶。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闲结春梢。

剩肯新年归否,江南绿草迢迢。

意思解释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

原文展示

河桥酒旆风软,
候馆梅花雪娇。
宛陵楼上瞪目,
我郎何处情饶。
绣领任垂蓬髻,
丁香闲结春梢。
剩肯新年归否,
江南绿草迢迢。

白话文翻译

在河桥上,酒旗随风轻扬,候馆中梅花在雪中显得娇艳。
我在宛陵楼上凝视远方,我的爱郎你在何处情意绵绵。
绣领衣衫随意地垂落,蓬松的发髻随意打理,
丁香花在春天的枝头悠闲地绽放。
你还愿意在新年归来吗?
江南的绿草延绵不绝,遥远无尽。

注释

  • 酒旆:酒旗,表示饮酒的场所。
  • 候馆:候鸟的栖息、停留的地方,这里指旅馆。
  • 梅花:象征坚韧和清高的花卉,常与雪相伴,寓意美丽而不畏严寒。
  • 绣领:精美的衣领,显示出穿着者的身份和品味。
  • 蓬髻:蓬松的发髻,形容女子的发型。
  • 丁香:花卉,常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诗歌见长,尤其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方面成就卓越。杜牧的诗多描绘生活场景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牧担任官职期间,反映了他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情感。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杜牧内心的细腻情感。

诗歌鉴赏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是一首富有情感与画面感的诗作,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开头的“河桥酒旆风软”描绘了一个温暖而宁静的场景,酒旗随风轻扬,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似乎在暗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而后“候馆梅花雪娇”则通过梅花的娇艳,表现了在寒冷的冬季中仍然有生命的坚韧,象征着作者的思念虽在寒冷的环境中却依然热烈。

随着诗意的推进,“宛陵楼上瞪目,我郎何处情饶”展现了诗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站在高楼上,目视远方,心中充满了对爱人的牵挂。接下来的“绣领任垂蓬髻”,描绘了女子的打扮,细腻而生动,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而最后的“剩肯新年归否,江南绿草迢迢”则是对未来的期盼与疑问,带着一丝无奈和愁苦,表达了对爱人归来的期待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忧虑,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桥酒旆风软:描绘河桥边的宁静环境,酒旗轻扬,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2. 候馆梅花雪娇:候馆中的梅花在雪中显得更为娇艳,暗示对生活的坚韧与美好。
  3. 宛陵楼上瞪目:站在宛陵楼上,凝视远方,表现出一种思念的姿态。
  4. 我郎何处情饶:对爱人的思念与关切,询问他的去处。
  5. 绣领任垂蓬髻:描绘女子的装扮,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6. 丁香闲结春梢:丁香花在春天的枝头悠闲绽放,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生活。
  7. 剩肯新年归否:表达对爱人归来的期待与疑问,流露出一丝忧愁。
  8. 江南绿草迢迢: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绿草如茵,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梅花与雪相伴,象征着坚韧与美丽。
  • 拟人:将丁香花拟人化,表现出悠闲的状态,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强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爱情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关怀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诗中结合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桥:象征着连接与交汇,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代表着在逆境中的坚持。
  • 丁香:常用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浪漫。
  • 江南绿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酒旆”指的是什么? A. 酒旗
    B. 酒水
    C. 酒店

  2. “宛陵楼上瞪目”中“瞪目”的含义是什么? A. 睡觉
    B. 凝视
    C. 笑着

  3. 诗中问到的“我郎何处情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牧的《代人寄远六言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着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但杜牧的诗更加细腻,注重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李白的诗则更为直接,表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两者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