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新晴》

时间: 2025-01-01 12:27:27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白话文翻译:

宿云送走了腊月的晨曦,阳光照耀着江水,穿过竹林而来。春天来了,天气更晴朗,谁能不高兴呢?时间在流逝,却不知老年已悄然逼近。山村里的人们难得在外闲逛,边疆的士兵想必也令人怜惜,因为他们还没能回家。春鸟怎能理解人间的情感呢?它的新歌只想劝人多喝酒,享受这个春天的美好。

注释:

  • 宿云:指夜晚的云彩。
  • 腊晓:腊月的早晨,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通常指春节前的时光。
  • 江光:江面上的光影。
  • 时迁:时间的推移。
  • 老相催:年纪的增长逼近。
  • 山村:指偏远的乡村。
  • 边地:边疆地区。
  • 春鸟:指春天的鸟,象征生机与希望。
  • 衔杯:劝酒的意思,表示欢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象与人情事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喜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乱中人们的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诗歌鉴赏:

《立春新晴》是一首描绘春天气象与人情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开篇用“宿云送腊晓仍开”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季清晨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紧接着“日动江光度竹来”,更是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

在描写春天的同时,诗人也不忘思考人生的意义,尤其是“时迁不道老相催”一句,急促的时间流逝让人感慨,老去的不可避免,使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接下来,诗人提到“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表现出对战争的关注与对家乡人们的牵挂,流露出诗人的人文关怀。最后,提到“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则以春鸟的无忧无虑,反衬人间的复杂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宿云送腊晓仍开:夜间的云彩送走了腊月的晨光,春天的气息渐渐显露。
    2. 日动江光度竹来:阳光照耀在江面上,透过竹林而来,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3. 春到更晴谁不喜:春天来到,天气更加晴朗,大家无不欢喜。
    4. 时迁不道老相催:时间在流逝,却不知老年的逼近,令人感慨。
    5. 山村敢惜身犹远:在遥远的山村,人们珍惜在外的时间。
    6. 边地应怜战未回:边疆的士兵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尚未归家。
    7. 春鸟岂知人意绪:春天的鸟儿怎能理解人们的情感。
    8. 新声只欲劝衔杯:鸟儿的新歌只想劝人们多喝酒,享受春天的快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光”比喻阳光下的江水。
    • 拟人:春鸟被赋予了理解人情的能力,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新生和快乐。
  • 山村:代表宁静与自然,体现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 边地:象征战争与动荡,反映了社会现实。
  • 春鸟:象征自由与快乐,表现了春天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宿云送腊晓仍开”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夜间的云彩散去
    • C. 冬天的寒冷
    • D. 阳光明媚
  2. 诗人提到“边地应怜战未回”是为了表达对什么的关心?

    • A. 自己的生活
    • B. 战士的家庭
    • C. 自然的变化
    • D. 春天的美好
  3. 诗中的“春鸟”象征着什么?

    • A. 幸福
    • B. 自由
    • C. 战争
    •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立春新晴》均描写自然,前者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后者则强调春天的生机与人情,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