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其七 庚戌除夕客中》

时间: 2025-01-06 09:19:12

文澜学海。

落笔千言徒洒洒。

家世科名。

康了惟闻毷氉声。

郎君乞相。

新例入赀须少壮。

西北长安。

欲往从之行路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七 庚戌除夕客中
吴敬梓

文澜学海。落笔千言徒洒洒。
家世科名。康了惟闻毷氉声。
郎君乞相。新例入赀须少壮。
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在文澜书院中,我如同在浩瀚的学海中,落笔千言却只是在空中洒落。
我出身于书香之家,科举名门;然而当今的科举制度,听闻的只是纷繁的争议声。
我的朋友们恳求我相助,新的规则要求年轻人入仕谋生。
而我想要前往长安,然而路途艰难,行走不易。

注释:

  • 文澜学海:文澜指的是书院,学海比喻学问的渊博。
  • 落笔千言徒洒洒:落笔写下千言,然而却是徒然,意指写作的无奈和不满。
  • 家世科名:出身于科举名门,家境显赫。
  • 康了惟闻毷氉声:指当时科举制度的争议声,毷氉声即是指不同的声音。
  • 郎君乞相:朋友恳求我帮忙。
  • 新例入赀须少壮:新的规章制度要求年轻人入仕。
  • 西北长安:长安,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西北方向。
  • 欲往从之行路难:想要前往,但路途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敬梓,清代文学家,生于1715年,卒于1754年,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作品多以揭示社会现实、揭露官场腐败和士人生活为主题,风格尖锐且富有讽刺性。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庚戌年除夕,诗人身处客中,感受到对于科举制度和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思考。诗中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前途的不安与迷茫。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 其七 庚戌除夕客中》是一首抒发诗人对科举制度及个人前途的思考之作。全诗以“文澜学海”起句,开宗明义,描绘出诗人在学术上的追求,但随即转入“落笔千言徒洒洒”,表现出对写作与学问的无力感,流露了对自身才能未能施展的失落。接下来的“家世科名”则是对自己出身的自我肯定,然而“康了惟闻毷氉声”一句,又将诗人置于对现实的不满之中,反映出科举制度的复杂与争议。

“郎君乞相”表达了朋友的期待与请求,而“新例入赀须少壮”则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年轻人被迫进入仕途,暗含着对人才流失的担忧。最后两句“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以长安为象征,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行路艰难的隐喻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挣扎。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深邃,展现了吴敬梓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澜学海:象征学术的广博,表明诗人渴望学问的心态。
  • 落笔千言徒洒洒:写作虽多,却感到无力和徒劳。
  • 家世科名:自我身份的确认,让人感到自豪。
  • 康了惟闻毷氉声:对当下科举制度的失望与批判。
  • 郎君乞相:呼应人际关系,表明朋友请求的迫切。
  • 新例入赀须少壮:对社会新规的无奈接受。
  • 西北长安:长安象征着理想与目标。
  • 欲往从之行路难:现实阻力让理想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句子更有韵律感。
  • 比喻:如“文澜学海”中,书院比作学问的海洋,形象生动。
  • 象征:长安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路途的艰难则象征实现理想的困难。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个人经历折射出对科举制度的困惑与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文澜:象征知识与学问的殿堂。
  • 千言:代表诗人的才华和对笔墨的追求。
  • 长安:象征理想与目标,历史文化的中心。
  • 行路难:象征实现理想过程中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澜学海”主要指什么?

    • A. 书院的知识
    • B. 个人的学问
    • C. 诗人的怀才不遇
    • D. 以上皆是
  2. “家世科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身份背景?

    • A. 无名小卒
    • B. 知识分子
    • C. 官宦之子
    • D. 贫苦农民
  3. 诗人对“新例入赀须少壮”的态度是?

    • A. 赞同
    • B. 无奈
    • C. 高兴
    • D. 不屑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与《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吴敬梓的作品更关注个人的社会处境与现实困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概论》
  •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