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时间: 2025-01-04 09:56:01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白话文翻译:

在十月的边境,寒风刺骨,官军身上的衣服单薄。命令押送衣物的使者来不来,漫漫长夜中,盔甲冰冷,难以入睡。长安城中多是贪官,朱门高高在上,白天却迟迟不打开。重重的帏帐和屏风遮挡着山外的寒冷,喝醉酒的人却不知道窗外的严寒。

注释:

  • 边头:边境的最前沿,指的是战场。
  • 风色恶:形容风寒刺骨,天气恶劣。
  • 官军:指政府的军队。
  • 衣裘薄:衣服单薄,形容寒冷。
  • 押衣敕使:指负责押送衣物的官员。
  • 长安:古代中国的主要城市,常作为权力中心。
  • 朱门:富贵人家的门,意指奢华的生活。
  • 帏箔:指屏风和帐幕。

典故解析:

  • 长安:历史上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诗中提到的长安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与对士兵困境的漠视。
  • 朱门:象征豪门贵族的生活,与边境军队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澹斋,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古体诗和词,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个人的困境。

创作背景:

《苦寒行》写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与民生困苦之际,诗人以士兵的艰苦生活为切入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诗歌鉴赏:

《苦寒行》以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边境士兵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围绕冬季的严寒展开,开篇即以“十月边头风色恶”点明时节,紧接着描绘了士兵们衣衫单薄的凄凉景象,透出一股深切的悲凉。诗中“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更是表现了对后方的期待与无奈,反映了士兵对于补给的渴求与对命运的无助。

而后半部分,则通过对长安城中奢华生活的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长安的官员们享受着温暖的生活,而边境的士兵却在寒风中孤独地徘徊。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更是对统治者的批判与控诉,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全诗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士兵的困境和官僚的冷漠,情感真挚,发人深省,成为反映宋代社会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月边头风色恶:描写了寒冷的季节和边境的恶劣天气。
  • 官军身上衣裘薄:突显官兵装备的不足,体现出战争的艰辛。
  • 押衣敕使来不来:表达了士兵对后方补给的不确定感。
  • 夜长甲冷睡难着:夜晚漫长且盔甲冰冷,使士兵难以入睡。
  • 长安城中多热官:指出长安的官员们生活奢华。
  • 朱门日高未启关:朱门高高在上,表现出权贵的冷漠。
  • 重重帏箔施屏山:描绘了豪门的奢华与隔绝。
  • 中酒不知屏外寒:醉酒者无知于外界的寒冷,表现了对现实的无视。

修辞手法:

  • 对比:边境的寒冷与长安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赋予无知的醉酒者以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漠视。
  • 意象:寒风、盔甲、帏帐等意象相互交织,展现出士兵的苦寒与官员的温暖。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边境士兵的苦寒生活与长安官员的奢华生活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对士兵的漠视,表达了对士兵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意象分析:

  • 寒风:象征艰苦的生活与生存的挑战。
  • 盔甲:代表士兵的责任与负担。
  • 朱门:象征权贵的冷漠与奢华生活。
  • 帏帐:体现出空间的封闭与对外界的隔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押衣敕使”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士兵
    • B. 官员
    • C. 负责押送衣物的使者
    • D. 商人
  2. 诗中“长安城中多热官”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官员的奢华生活
    • B. 士兵的战斗
    • C. 农民的疾苦
    • D. 战争的胜利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豪门
    • B. 批判社会的不公
    • C. 诗人的个人情感
    • D. 描写自然景色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民生的困境。
  • 白居易的《卖炭翁》: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诗词对比:

  • 《兵车行》 vs. 《苦寒行》:两者都关注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但《兵车行》更侧重于战争对平民的影响,而《苦寒行》更聚焦于士兵的困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提供古诗词的选读与赏析。
  • 《宋代文学研究》:探讨宋代文学的特点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