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关》

时间: 2024-09-19 21:26:37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意思解释

入潼关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原文展示: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连接着两个大城市。霜冷的山峰直插通道,冰封的河流弯曲地环绕着城池。古老的树木投下交错的影子,寒猿时而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车马众多,来往匆忙,尘土飞扬,令人惊叹。高谈阔论间,马儿已经越过,仿佛黎明前的鸡鸣已经响起。抛弃了华丽的衣裳,心中怀有远大的理想,却因封泥而感到壮志难酬。这地方还有一种超然的气息,名声又有什么重要呢?

注释:

  • 崤函: 指崤山和函谷关,古代著名险要之地。
  • 襟带: 形容连接的意思,指潼关连接两京(长安与洛阳)。
  • 霜峰: 指寒冷的山峰,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严寒。
  • 古木: 指古老的树木,象征着悠久的历史。
  • 寒猿: 表示猿猴的叫声,营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
  • 冠盖: 指车马的人,形容繁忙的交通。
  • 高谈: 指高谈阔论,表现士人风采。
  • 伪晓: 指黎明前的昏暗状态。
  • 弃繻: 抛弃华丽的衣物,象征追求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的抒发。

创作背景:

《入潼关》作于李世民出征途中,潼关作为重要关口,具有战略意义。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潼关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未来征战的豪情壮志。

诗歌鉴赏:

《入潼关》以其壮阔的景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统治者的胸怀与抱负。全诗通过对潼关险峻地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反映出一种历史使命感。从“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开头,诗人便将读者带入了具有地理和历史象征意义的潼关。接下来的描写中,霜峰与冰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冷峻而壮丽的画面,突显了关口的险要与自然的雄伟。

随着诗句的推进,古木与寒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似乎在暗示征途的艰难与不易。而“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则突出了潼关的繁忙与紧迫,体现了士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关切。最后几句则转向内心的思考,抛弃华丽的外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声的淡然,展现了李世民高远的志向和深邃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描述潼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自然景观。
  3.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通过细节描绘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4.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反映交通繁忙,士人匆忙的生活。
  5.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表达了士人对国家前途的讨论。
  6.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表达了追求理想与抱负的坚定。
  7.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反映了对名声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用“古木参差影”隐喻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 拟人: “寒猿断续声”使得自然景观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潼关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繁忙的人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志向的坚定,体现出一种豪迈与理想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崤函: 象征险要与防御。
  • 霜峰、冰河: 体现自然的壮丽与冷峻。
  • 古木、寒猿: 代表历史的悠久与孤独的心境。
  • 冠盖: 表示士人的忙碌与国家事务的紧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崤函”是指什么地方? A. 两个城市
    B. 重要关口
    C. 诗人的家乡
    答案: B

  2. “寒猿断续声”中的“寒猿”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冷清
    B. 战争的残酷
    C. 士人的焦虑
    答案: A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名声
    B. 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C. 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B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李世民与唐朝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