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中山》

时间: 2025-01-04 09:01:10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

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

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

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
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
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
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白话文翻译:

骑马走出辽阳,万里行程中旗帜常在。
对敌时施展六种奇妙的战术,临阵时展现八方阵列。
在碧海中斩杀鲸鱼,卷起雾气扫清扶桑之地。
昔日走过的兰草翠竹,如今却是桂花香染芳华。
云芝浮动如碎叶,冰镜上映着晨光。
回首长安的路,欣然在柏梁之宴中欢聚。

注释:

  • 辽阳: 古地名,今辽宁省辽阳市。
  • 万里转旂: 形容行军的壮阔和远行。
  • 六奇: 指六种奇妙的战术。
  • 八阵: 指八种阵法。
  • 斩鲸: 形容勇猛,象征征战的能力。
  • 扶桑: 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象征东方。

典故解析:

“斩鲸”可理解为勇士在海上战斗的场景,鲸鱼象征敌人或强大的挑战。“扶桑”与古代神话相关,代表光明与希望。诗中提到的“兰萦翠”和“桂染芳”则可以引申为对过往与现在的对比,表现出时光的变迁与情感的流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唐太宗。他以宽容大度、英明果断著称,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文化上也极为繁荣。

创作背景:
本诗反映了李世民在征战之后的豪情以及对昔日岁月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的自豪和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宴中山》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展现了诗人李世民在征战后的心境。开头两句以“驱马出辽阳”展现了征战的场景,紧接着的“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则生动描绘了他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与智慧,表现出了作者的军事才能与勇气。接下来的“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则通过夸张的比喻,突显了战斗的激烈与壮阔,展现了海洋的宽广与战斗的残酷。

在诗的后半部分,李世民通过“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珍惜,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最后几句“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他对长安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透露出个人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统治者的宽广视野与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驱马出辽阳:骑马离开辽阳,描绘了诗人的壮志。
    2. 万里转旂常:行军的艰辛与荣耀。
    3. 对敌六奇举:展现了作战的策略。
    4. 临戎八阵张:描绘了战斗的气势。
    5. 斩鲸澄碧海:象征着战斗的胜利与勇猛。
    6. 卷雾扫扶桑:体现了追求光明的决心。
    7. 昔去兰萦翠: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8. 今来桂染芳:对现状的赞美。
    9. 云芝浮碎叶:自然景色的描绘,象征生活的美好。
    10. 冰镜上朝光:象征希望与新生。
    11. 回首长安道:对故乡的思念。
    12. 方欢宴柏梁:表达欢聚的喜悦。
  • 修辞手法:
    该诗采用了比喻、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斩鲸”与“卷雾”的对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辽阳: 战争的起点,象征征途。
    • : 大海中的强敌,象征勇气与挑战。
    • 扶桑: 希望与光明的象征。
    • 兰萦翠: 过往的美好,象征青春。
    • 桂染芳: 现在的美好,象征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六奇”指什么? A. 六种兵器
    B. 六种战术
    C. 六个敌人
    D. 六种地形

  2. “斩鲸”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勇猛
    B. 平静
    C. 无奈
    D. 失败

  3. “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主要表达什么? A. 对米饭的热爱
    B. 对过往与现在的对比
    C. 对长安的怀念
    D. 对军队的称赞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之涣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可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豪情壮志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有所不同,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李世民则融入了对国家的思考与历史的回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