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清明》

时间: 2025-01-01 17:51:00

雨过小窗前。

几处莺声。

纷纷花柳障春城。

我自愁多如中酒,人道清明。

箫鼓画船轻。

游当何曾。

倚帘终日泪盈盈。

风里落花浑不响,蓦地心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清明
作者:沈谦 〔明代〕

雨过小窗前。几处莺声。纷纷花柳障春城。我自愁多如中酒,人道清明。
箫鼓画船轻。游当何曾。倚帘终日泪盈盈。风里落花浑不响,蓦地心惊。

白话文翻译:

雨过之后,小窗前传来几声黄莺啼鸣,花柳遮挡了春城的景色,我的愁绪如同醉酒一般,别人却说是清明节。箫声和鼓声伴随着轻舟,游人何曾在此停留?我倚靠在帘子旁,整日泪水盈眶。风中飘落的花瓣没有声音,突然让我心头一震。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农历四月初,时节适合扫墓和春游。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气息。
  • 花柳:指盛开的花和柳树,象征春天的美景。
  • 中酒:指醉酒,形容愁苦的状态。
  • 箫鼓:指乐器,代表着欢快的音乐。
  • 盈盈:形容泪水满盈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江南地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冷暖,作品中常蕴含着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浪淘沙 清明》写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借助节日的气氛,表达了自己在清明时节难以平复的愁绪与思念,反映了人们在缅怀先人、感受春意时的复杂心理。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 清明》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通过“雨过小窗前”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孤寂的氛围,伴随着“几处莺声”,自然的音效与春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似乎在昭示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然而,诗人在享受春光的同时,却感受到无尽的愁苦,正如“我自愁多如中酒”的表述,愁绪如同醉酒一般,难以自拔。

接下来的“箫鼓画船轻”描绘了游人轻舟荡漾的情景,诗人却感到孤独与无奈,仿佛游人和欢声笑语都与自己无关,“倚帘终日泪盈盈”更是直白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与无助。最后一句“风里落花浑不响,蓦地心惊”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落花无声,却令他心头一震,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对照,展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索与感怀,既有对生死的沉思,也有对人情冷暖的感受,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过小窗前: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新的场景,暗示心情的开始。
  2. 几处莺声:黄莺的歌声带来春的气息,也暗示着生命的活力。
  3. 纷纷花柳障春城:花柳繁盛,遮挡了城市的景色,暗示着美好与愁苦的交织。
  4. 我自愁多如中酒:用醉酒来比喻愁苦的状态,极具表现力。
  5. 人道清明:人们都在谈论清明节,暗示着集体的庆祝与个人的孤独。
  6. 箫鼓画船轻:描绘轻松愉快的场景,但与自己的内心形成对比。
  7. 游当何曾:反问游人何曾在此,表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8. 倚帘终日泪盈盈:日复一日的悲伤,情感直接而深刻。
  9. 风里落花浑不响:落花无声,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消逝。
  10. 蓦地心惊:突然的内心震动,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多如中酒”,将愁苦与醉酒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如“箫鼓画船轻”,形成和谐的音律。
  • 拟人:落花“浑不响”,赋予自然物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清明节这个怀念和思考生死的时节,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通过自然的描写和自身情感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洗净与新生,暗示心灵的洗涤。
  • 莺声: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花柳:美好而短暂的生命,象征青春与爱情。
  • 箫鼓:人间的欢愉与热闹,映衬出诗人的孤独。
  • 泪盈盈:悲伤的象征,表现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 落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暗示对过往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浪淘沙 清明》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沈谦
    C. 杜甫

  2. 诗中“我自愁多如中酒”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3. “风里落花浑不响”中的“落花”象征什么? A. 繁华
    B. 衰败与无常
    C. 生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沈谦的《浪淘沙 清明》与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愁苦。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展现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深思;而沈谦则在清明节的背景下,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两者都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值得深入比较与探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名篇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