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林滴露夏夜清,
南山子规啼一声。
邻家孀妇抱儿泣,
我独展转何时明。
白话文翻译:
夏夜的高林中,露水滴落,清凉宜人;南山的杜鹃鸟啼叫一声。我听见邻居的寡妇抱着孩子在哭泣,而我却在这里独自辗转,心中不知何时才能明朗。
注释:
- 高林:指高大的树林。
- 滴露:露水滴落,形容清凉的夏夜。
- 南山:指南边的山,常用来指代自然景观。
- 子规:杜鹃鸟,因其啼声而闻名,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
- 邻家:邻居的家。
- 孀妇:寡妇,失去丈夫的女性。
- 抱儿泣:抱着孩子在哭泣,表现出悲伤和无助。
- 展转:辗转反侧,形容难以入眠。
- 何时明:何时才能明朗,表示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子规”不仅仅是杜鹃鸟的叫声,古代诗人常用其声代表思乡之情。杜鹃在春夏季节啼叫,常被人们视为传达离愁别绪的象征。诗中提到的邻家寡妇和孩子的哭泣,反映了社会中的悲欢离合,尤其在夏夜的宁静与悲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浩然,世称“韦江州”。他以诗歌见长,尤以古体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韦应物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期正值唐代,社会安定,但也伴随着个体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可能因个人经历或社会观察,引发对生命、孤独与情感的深思,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子规啼》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描绘高林滴露的夏夜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然而这种宁静并未能掩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杜鹃的啼声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它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深藏的哀伤和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转向邻家的寡妇和她哭泣的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独自一人,无人倾诉,内心的孤寂与邻人的悲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寂寞的画面。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助,正如“我独展转何时明”所表达的那样,未来的希望似乎遥不可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体会到在宁静的夏夜中,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思索与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超越了个体的体验,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林滴露夏夜清:描绘了一个清凉的夏夜,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 南山子规啼一声:引入杜鹃鸟的啼叫,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暗示了思乡之情。
- 邻家孀妇抱儿泣:通过邻人的悲伤,反映出社会的苦难与孤独。
- 我独展转何时明: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未来的渴望,情感深邃而真挚。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夏夜的宁静与邻家寡妇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杜鹃的啼声被赋予了情感,成为思乡的象征。
-
主题思想:
-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孤独、思乡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传达出一种无形的哀伤与期盼。
意象分析:
- 高林: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力量。
- 滴露:代表清新与生机,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子规:杜鹃鸟的啼声,象征着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
- 孀妇与儿:象征着人间的苦难与生活的无奈,表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规”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燕子
- B) 杜鹃
- C) 雀鸟
- D) 鹤
-
“邻家孀妇抱儿泣”中的“孀妇”是什么意思?
- A) 已婚女性
- B) 失去丈夫的女性
- C) 孩子的母亲
- D) 老年女性
-
诗人感到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 A) 自然环境的影响
- B) 身边没有人陪伴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杜鹃
- B) 失去丈夫的女性
-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韦应物《子规啼》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白居易则在送别中融入了对友情和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