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
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
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
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
白话文翻译:
细雨洒落在高大的树林上,尘埃悄然消散。
我心中郁结未解,夜色沉沉才过了一半。
我独自惊觉长长的竹席冰冷,突然意识到愁苦使我的鬓发已悄然变白。
在这样的夜晚,谁能不感叹,心中满是惆怅?
注释:
- 微雨:细小的雨,象征着柔和的情感。
- 高林:高大的树林,代表自然的宁静。
- 尘埃自萧散:尘埃自然消散,说明环境的清新。
- 耿耿心未平:心中郁结,未能平静,表达内心的烦闷。
- 沉沉夜方半:夜色沉重,时间还未过去一半,增添了孤独感。
- 独惊长簟冷:独自惊觉,长长的竹席凉意袭来,象征着孤寂。
- 愁鬓换:忧愁使鬓发变白,暗示时光的流逝和心情的沉重。
- 盈襟叹:满腹愁绪,叹息不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出生于江南,曾任职于朝廷。其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常描写山水风景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感受到孤独与忧愁,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雨夜感怀》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在细雨中的独自感受与内心的愁苦。开头的“微雨洒高林”以自然景象引入,细雨和高林的描绘营造了宁静的氛围。然而,诗人内心的情感却与这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耿耿心未平”道出了他内心的烦闷与挣扎。
随着诗句的推进,夜色的沉重感愈发明显,“沉沉夜方半”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等待,夜还未结束,心中却已满是愁苦。接着,诗人通过“独惊长簟冷”表明了他对现实的惊觉,长长的竹席带来的冷意让他感到无比孤单。
最后一句“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苦闷的共鸣,暗示在这样的夜晚,谁又能不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意象的结合,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微雨洒高林”:描绘细雨洒落在高林中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 “尘埃自萧散”:尘埃在细雨中消散,象征着烦恼的减轻。
- “耿耿心未平”:心中仍有郁结的情感,未能得到平复。
- “沉沉夜方半”:夜色深沉,时间才过了一半,暗示漫长的孤寂。
- “独惊长簟冷”:独自感到竹席的冰冷,表现出孤独感。
- “遽觉愁鬓换”:突然意识到愁苦使人愁白了头发。
- “谁能当此夕”:在这样的夜晚,谁能不感到忧伤。
- “不有盈襟叹”:心中满是愁绪,叹息不停。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长簟冷”比喻孤独的心境。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内心的忧愁,借助细雨夜晚的意象,传达了孤独、思乡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思绪的纷乱与感情的流动。
- 高林: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躁动形成对比。
- 夜:象征孤独和思考,承载着诗人的愁苦。
- 冷竹席:象征着孤独与冷漠,增强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微雨”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忧愁 C. 宁静 - “沉沉夜方半”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快乐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了自己的孤独?
A. 高林 B. 冷竹席 C. 明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雨夜感怀》: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与孤独的情感,但《静夜思》更为直白,而《雨夜感怀》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暗示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