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别普济二首》

时间: 2025-01-06 12:09:30

孤城淮北晚钟残,落日桥边送客鞍。

物外楼台秋更豁,山深松竹晚多寒。

窗风细细侵衣冷,檐雨萧萧到夜阑。

佳境欲留嗟不可,尘埃踪迹但悲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城淮北晚钟残,落日桥边送客鞍。物外楼台秋更豁,山深松竹晚多寒。窗风细细侵衣冷,檐雨萧萧到夜阑。佳境欲留嗟不可,尘埃踪迹但悲叹。

白话文翻译: 在淮河北岸的孤城中,傍晚的钟声渐渐消逝,夕阳下,桥边送别行人的马鞍。城外的楼台在秋天显得更加开阔,深山中的松竹在夜晚带来更多的寒意。窗外的微风轻轻吹拂,让人感到衣服的凉意,屋檐上的雨声萧萧,一直持续到深夜。美好的景色想要留住却无法,只能对着尘世的踪迹悲叹。

注释:

  • 孤城:指偏远或孤立的城池。
  • 淮北:淮河以北的地区。
  • 晚钟残:傍晚的钟声渐渐消逝。
  • 物外:指尘世之外,这里指城外的自然景观。
  • 豁:开阔。
  • 夜阑:深夜。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时的自然景色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张耒在送别友人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时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中,“孤城淮北晚钟残”和“落日桥边送客鞍”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随后的“物外楼台秋更豁,山深松竹晚多寒”进一步以秋天的开阔和深山的寒意来象征诗人的心境。最后两句“佳境欲留嗟不可,尘埃踪迹但悲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城淮北晚钟残:描绘了孤城的傍晚,钟声渐渐消逝,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落日桥边送客鞍:具体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夕阳下的桥边,送别行人的马鞍。
  • 物外楼台秋更豁:城外的楼台在秋天显得更加开阔,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山深松竹晚多寒:深山中的松竹在夜晚带来更多的寒意,加深了诗人的孤寂感。
  • 窗风细细侵衣冷:窗外的微风轻轻吹拂,让人感到衣服的凉意,增强了诗中的寒意。
  • 檐雨萧萧到夜阑:屋檐上的雨声萧萧,一直持续到深夜,加深了诗中的凄凉氛围。
  • 佳境欲留嗟不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但却无法留住。
  • 尘埃踪迹但悲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尘世的悲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物外楼台秋更豁”中的“豁”字,比喻楼台的开阔。
  • 拟人:如“窗风细细侵衣冷”中的“侵”字,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孤城淮北晚钟残,落日桥边送客鞍”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诗人通过描绘送别时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的无奈和悲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寂和离别。
  • 晚钟残: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不可避免。
  • 落日:象征美好时光的结束。
  • 秋更豁:象征开阔和自由。
  • 松竹晚多寒:象征孤寂和寒冷。
  • 窗风细细:象征微妙的变化和感受。
  • 檐雨萧萧:象征持续的凄凉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城淮北晚钟残”描绘了什么场景? A. 热闹的市场 B. 孤寂的城池 C. 繁忙的码头 D. 热闹的宴会 答案:B

  2. 诗中的“物外楼台秋更豁”中的“豁”字是什么意思? A. 狭窄 B. 开阔 C. 模糊 D. 明亮 答案:B

  3. 诗中的“佳境欲留嗟不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留恋 D. 无奈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将别普济二首》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但张耒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孤寂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创作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