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丹阳楼(一作郎士元诗) 张继 〔唐代〕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 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 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 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沼泽地,哪里可以望见,旅客又一次刚刚归来。 在遥远的楼阁上,在稀疏凉爽的田野之间。 傍晚的晴朗依偎在远水边,秋天的兴致属于连绵的山脉。 漂泊的客人时常相见,霜冻凋零了红绿的颜色。
注释:
- 寒皋:寒冷的沼泽地。
- 迢递:遥远的样子。
- 萧疏:稀疏,指田野的景象。
- 暮晴:傍晚的晴朗天气。
- 秋兴:秋天的兴致或情感。
- 浮客:漂泊的旅客。
- 霜凋:霜冻使植物凋零。
- 朱翠颜:指植物的红绿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他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旅途生活的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登高望远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一句,既展现了高楼的遥远,又描绘了田野的凉爽,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则进一步以傍晚的晴朗和秋天的山脉,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色彩和视觉美感。最后两句“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则通过对漂泊旅客和凋零植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旅途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诗人站在寒冷的沼泽地,感叹远方不可望,而旅客刚刚归来,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
- “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描绘了高楼的遥远和田野的凉爽,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意境。
- “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以傍晚的晴朗和秋天的山脉,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 “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通过对漂泊旅客和凋零植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旅途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迢递高楼上”中的“迢递”比喻高楼的遥远。
- 拟人:如“暮晴依远水”中的“依”赋予了傍晚晴朗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期盼,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 寒皋:寒冷的沼泽地,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高楼:象征着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 凉野:凉爽的田野,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 暮晴:傍晚的晴朗,象征着希望和安宁。
- 秋兴:秋天的兴致,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 浮客:漂泊的旅客,象征着旅途的不定和生活的变迁。
- 霜凋:霜冻使植物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寒皋”指的是什么? A. 寒冷的沼泽地 B. 寒冷的山谷 C. 寒冷的河流 D. 寒冷的森林
-
“迢递高楼上”中的“迢递”是什么意思? A. 遥远 B. 高大 C. 美丽 D. 古老
-
“暮晴依远水”中的“依”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霜凋朱翠颜”中的“朱翠颜”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花朵 B. 绿色的叶子 C. 植物的红绿色彩 D. 人的容颜
答案:
- A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郎士元的《登楼》:同样以登高望远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继的《登丹阳楼》与郎士元的《登楼》:两者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但张继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而郎士元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继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