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王相公赴幽州(一作韩翃诗,题下有巡边二字)》
时间: 2025-01-17 09:2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白话文翻译:
黄阁大开,帷幕拉开,我在丹墀之上拜见皇帝。我的地位高如汤左相,权力统领汉朝的诸侯。我坚持周南的教化,同时分担赵北的忧虑。双旌旗飘扬过易水,千骑兵马进入幽州。边塞的草连天,黄昏时分,边风激起大地之愁。无法随远道而行,只能结束佩带吴钩的生涯。
注释:
- 黄阁:指朝廷中的高级官署。
- 帏幄:帷幕。
- 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 冕旒:皇帝的冠冕。
- 汤左相:指商朝的贤相伊尹,此处比喻作者自己。
- 汉诸侯:指汉朝的诸侯王。
- 周南化:指周朝南方的文化教化。
- 赵北忧:指赵国北方的边患。
- 双旌:双旗,指军队的旗帜。
- 易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
- 塞草:边塞的草。
-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弯刀,此处指武士的装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风格雄浑豪放。此诗是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的作品,王相公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高级官员或将领,赴幽州可能是为了边防事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边疆常有战事,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边防事务的关切和对王相公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王相公赴幽州的壮丽场面,通过“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展现了朝廷的庄严和王相公的高位。诗中“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进一步强调了王相公的权力和地位。诗人用“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表达了对王相公坚持文化教化和分担边患的敬佩。后两句“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描绘了王相公出征的壮观场面,而“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则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边患的忧虑。最后两句“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表达了诗人无法随王相公出征的遗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描绘了朝廷的庄严和王相公的高位。
- “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强调了王相公的权力和地位。
-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表达了对王相公坚持文化教化和分担边患的敬佩。
-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描绘了王相公出征的壮观场面。
-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边患的忧虑。
- “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表达了诗人无法随王相公出征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位高汤左相”比喻王相公的地位高如商朝的贤相伊尹。
- 对仗:“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中的“黄阁”与“丹墀”,“开帏幄”与“拜冕旒”形成对仗。
- 拟人:“边风动地愁”中的“动地愁”赋予边风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相公赴幽州的场面,表达了对边防事务的关切和对王相公的敬意,同时也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边患的忧虑。
意象分析:
- 黄阁、丹墀:朝廷的庄严。
- 双旌、千骑:出征的壮观场面。
- 塞草、边风:边塞的荒凉和边患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阁”指的是什么? A. 朝廷中的高级官署 B. 边塞的草 C. 河流名 D. 古代吴地制造的弯刀 答案:A
-
诗中的“汤左相”比喻的是谁? A. 商朝的贤相伊尹 B. 汉朝的诸侯王 C. 周朝南方的文化教化 D. 赵国北方的边患 答案:A
-
诗中的“吴钩”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吴地制造的弯刀 B. 朝廷中的高级官署 C. 边塞的草 D. 河流名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
- 杜甫的《兵车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张继的《奉送王相公赴幽州》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反映了边塞生活,但张继的诗更侧重于对王相公的敬意,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继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