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象罔亭偶成二绝》

时间: 2025-01-09 15:13:57

竹色隐波流不去,莲香浮坐断还闻。

诛茅结宇才方丈,占尽清风与白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象罔亭偶成二绝
作者: 韩维 〔宋代〕

竹色隐波流不去,
莲香浮坐断还闻。
诛茅结宇才方丈,
占尽清风与白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景象:竹子的绿色在水中隐隐约约,波纹轻轻荡漾却又不曾消散;莲花的香气在静坐中依然飘散,仿佛从未消失。诗人以清淡的茅草搭建了自己的小屋,正好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清风与白云的佳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色:指竹子的颜色,形容翠绿。
  • 隐波:隐约的波纹。
  • 流不去:水波轻轻流动,但颜色仍然留存。
  • 莲香:莲花的香气。
  • 浮坐:轻松地坐着,浮在水面上。
  • 诛茅:砍伐茅草,指建屋。
  • 结宇:搭建房屋。
  • 方丈:指小屋,通常指隐居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方丈:在中国文化中,方丈通常象征着隐逸生活,表示诗人对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约1086年-约1150年),字子渊,号适斋,北宋末年及南宋初年间的诗人。韩维的诗风清新自然,体现了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隐居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莲为主要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隐居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开篇的“竹色隐波流不去”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竹的青翠与波光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莲香浮坐断还闻”则通过莲花的香气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诗人身处于一种清幽的氛围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后两句“诛茅结宇才方丈,占尽清风与白云”则表明了诗人用茅草搭建的方丈小屋,象征着他与世无争、隐逸的生活态度。这里的“清风与白云”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自由,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宁静、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色隐波流不去:竹子的绿色在水中隐约可见,波纹在轻柔地流动,似乎这绿色与水面融为一体。
  2. 莲香浮坐断还闻:莲花的香味飘散在周围,静坐之中仿佛可以感受到这香气的存在。
  3. 诛茅结宇才方丈:砍伐茅草搭建的小屋,形容诗人隐居的简朴。
  4. 占尽清风与白云:诗人享受着自然的清新空气与飘渺的白云,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比喻:竹色和波纹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莲香的飘散仿佛在与人对话,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竹色”与“莲香”、“清风”与“白云”的对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尘世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洁和坚韧,代表诗人清高的志向。
  • :象征着纯洁与高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清净。
  • 清风与白云: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色”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的颜色
    • B. 竹子的形状
    • C. 竹子的声音
  2. 诗人用什么材料搭建了自己的小屋?

    • A. 木材
    • B. 茅草
    • C. 石头
  3. 诗中提到的“占尽清风与白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多体现了隐逸生活中的孤独与思考。
  • 李白《庐山谣》:则通过豪放的笔调展现了与自然的激情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韩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