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戊寅元夕》
时间: 2025-01-04 11:2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戊寅元夕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蓦地东风起。又催成最无聊赖,困人天气。
年去年来都休问,但以愁为甲子。
应付与冷唫闲醉。天外梅花游仙梦,
冻云堆拥出春如此。尘海事,一悲喜。
俊游情绪分明记。旧行春满城箫鼓,
镫楼十里。细雨轻寒江南夜,
响竹敲残腊尾。有几个小门深闭。
笑语沈沈春帘隔,想残妆正倚熏笼睡。
今何夕,闷而已。
白话文翻译
突然间,东风吹起,催促着这最无聊的天气。
年复一年,别再询问,只有愁苦伴随我度过时光。
应对着冷清的饮酒,天外梅花如梦游仙,
冻云堆积,春天却如此来临。
红尘里的悲喜一如既往。
俊逸的游子情绪分明,
往日春日的箫鼓声依然在城中回荡,
灯楼十里,细雨轻寒的江南之夜,
竹声敲打着残留的腊尾。
有多少小门深闭着,
笑语沉沉,春帘隔着,
想那残妆正倚着熏笼酣睡。
今夜是什么夜,只有闷闷的感受。
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周期,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 冷唫:冷淡的饮酒,指无聊的饮酒生活。
- 游仙梦:梦中的仙境,表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尘海事:世事纷扰,如同海洋一样浩瀚。
- 腊尾:农历腊月的末尾,指的是冬季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60-1740),清代诗人,字惟白,号梦阮,江西人。他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戊寅年元宵节,恰逢春节与元宵节交替,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孤寂。元夕本是欢乐的节日,但诗中却流露出一份无奈与愁苦,反映了一个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金缕曲 戊寅元夕》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无奈的词作。开头的“蓦地东风起”便暗示了春天的来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诗人对无聊天气的感慨。诗中提到“年去年来都休问”,在时间的流逝中,诗人的心情愈发沉重,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年复一年的重复让他不禁感到厌倦,而愁苦则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梅花与梦境的交织,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冻云堆拥出春如此”,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生机,反而让人感到一阵寒冷与失落。在此背景下,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到“笑语沈沈春帘隔”,让人感受到一种隔阂与孤独。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呈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尾的“今何夕,闷而已”,更是道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在岁月流转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蓦地东风起”:突如其来的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又催成最无聊赖,困人天气”:春风的到来并未带走诗人的无聊与困扰。
- “年去年来都休问,但以愁为甲子”:年复一年,诗人只以愁苦为伴,感叹时间的无情。
- “应付与冷唫闲醉”:面对无聊的生活,诗人只能选择冷淡的饮酒。
- “天外梅花游仙梦”:梦中有梅花,代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冻云堆拥出春如此”:春天的到来却是冰冷的,反映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甲子,强调岁月的流逝。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催促的动作,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细雨轻寒江南夜,响竹敲残腊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时间的无情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人们在节日欢庆中隐含的愁苦与无奈。诗人在春天的背景下,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情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与希望。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好,是诗人内心向往的意象。
- 细雨:代表春天的细腻与温柔,同时也暗含寒意。
- 竹声:清脆的声音,象征岁月的流逝与回忆的唤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风”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
诗人对岁月的态度是?
- A. 愉快
- B. 无奈
- C. 忽视
-
“细雨轻寒江南夜”中的“细雨”给人什么感觉?
- A. 温暖
- B. 寒冷
- C. 干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同样描写了元宵节的情景,但其情绪较为欢快,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美好,与易顺鼎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