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雪窦僧家(一作书窦云禅者壁)
作者: 方干 〔唐代〕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白话文翻译:
登上寺庙寻觅盘道,远离人烟更加稀少。
在石窗边,秋天的海景映入眼帘,山雾在黄昏时分侵袭了我的衣衫。
众多的树木伴随着年迈的僧人,高高的泉水整天奔流不息。
谁能厌倦官场的名利,来到这里便会忘却世俗的纷扰。
注释:
- 人烟:指有人的地方,这里形容远离人烟的孤寂。
- 侵衣:指雾气或寒气侵袭衣物,形容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幽静。
- 轩冕:指帝王的权位和名利。
- 忘机:指忘却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推崇。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与隐逸生活,表现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方干游览雪窦寺时,寺庙环境清幽,诗人感悟到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安然,反思官场名利的无意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雪窦僧家》是方干的一首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僧人的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高僧隐居的环境,给人以宁静之感。接下来的两联,描绘了秋海的景象和高泉的流淌,借助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清静与超然。最后一句“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与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登寺寻盘道”:诗人登上寺庙,寻觅通往僧房的小路,暗示其寻求内心的宁静。
- “人烟远更微”:远离尘嚣,周围更加寂静,突显出隐居的环境。
- “石窗秋见海”:通过石窗看到秋天的海,描绘了秋季的壮美景色。
- “山霭暮侵衣”:黄昏时分的山雾侵袭衣物,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寒冷。
- “众木随僧老”:树木伴随老僧,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高泉尽日飞”:泉水从高处奔涌而下,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永恒。
- “谁能厌轩冕”:质问世人谁会厌倦官场的名利。
- “来此便忘机”:来到这里就能忘却世俗的纷扰,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的奔流比作生命的活力。
- 对仗:如“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超然物外、不拘泥于名利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隐逸与清净的生活。
- 秋海:象征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流逝。
- 山霭:象征孤寂与幽深的环境。
- 泉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王维
- B. 方干
- C. 李白
- D. 杜甫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轩冕”指的是什么?
- A. 幽静的山谷
- B. 官场的权位和名利
- C. 僧人的生活
- D. 自然的景色
- 答案:B
-
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 A. 官场生活
- B. 旅行生活
- C. 隐逸生活
- D. 商业生活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的生活,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