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竹林寺》

时间: 2025-01-06 04:43:32

得路到深寺,幽虚曾识名。

藓浓阴砌古,烟起暮香生。

曙月落松翠,石泉流梵声。

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竹林寺
得路到深寺,幽虚曾识名。
藓浓阴砌古,烟起暮香生。
曙月落松翠,石泉流梵声。
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白话文翻译

我走到这座深邃的寺庙,曾经在幽静的地方听说过它的名字。
青苔浓密,阴暗的石阶显得古老,下午的烟雾中飘散着香气。
黎明时分,明月落在松树的翠绿之上,石泉的水声流淌着佛教的梵音。
听僧侣讲述真理后,心中的烦恼自然而然地轻松了许多。

注释

  • 得路:到达道路。
  • 幽虚:指幽静而虚无的环境。
  • 藓浓:指青苔生长得厚重。
  • 阴砌古:阴暗的石阶,古老的样子。
  • 烟起:指香烟升起。
  • 曙月:清晨的月亮。
  • 梵声:佛教的声音或歌声。
  • 真理:佛教中的真理。

典故解析

“游竹林寺”可能指的是与竹林相关的寺庙,竹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清雅和高洁,常用以表现隐士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方干游览竹林寺期间,表达了他在幽静寺庙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以及对佛教哲理的体悟。

诗歌鉴赏

《游竹林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诗作,展现出诗人在寺庙中感悟真理的过程。开篇“得路到深寺”,简单地引入了地点,勾勒出深邃而宁静的宗教氛围。接下来的“藓浓阴砌古,烟起暮香生”,通过描写环境细节,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寺庙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曙月落松翠,石泉流梵声”则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交织,明月与松树的结合,石泉与梵音的流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一句“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则是全诗的升华,表达了通过佛教思想的启迪,诗人内心的烦恼得以释然,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方干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路到深寺:通过“得路”说明诗人成功到达了寺庙,给人以期待。
  • 幽虚曾识名: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氛围,仿佛早有耳闻。
  • 藓浓阴砌古:细腻描写寺庙的古老和阴暗,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烟起暮香生:描绘了香气四溢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
  • 曙月落松翠:将自然与宗教结合,象征着一种宁静和祥和。
  • 石泉流梵声:声音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庄严。
  • 闻僧说真理:引入了佛教思想,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启发。
  • 烦恼自然轻:总结了通过佛教理解,心灵的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曙月落松翠”比喻宁静的早晨。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和宗教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内心的平静,反映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探寻。
  • 藓浓: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烟起:象征着宗教的神秘与纯净。
  • 曙月:象征新的开始与心灵的启迪。
  • 梵声:象征佛教哲理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到达了哪个地方? a) 深山
    b) 深寺
    c) 高楼

  2. “藓浓阴砌古”中的“阴”指的是什么? a) 阳光
    b) 阴暗的环境
    c) 颜色

  3. 诗中提到的“烦恼自然轻”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压力
    b) 通过佛教理解后的释然
    c) 没有烦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方干的《游竹林寺》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与宗教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 方干更侧重于哲理的启发,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