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三教诗》

时间: 2025-01-04 07:43:50

少时学周孔。

弱冠穷六经。

孝义连方册。

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

为善存好生。

中复观道书。

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

真言隐上清。

密行贵阴德。

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

犹日映众星。

苦集始觉知。

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

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

执着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

测善非三共同愿望。

大椿径亿尺。

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

随分各受荣。

心想起异解。

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

深浅固物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三教诗 萧衍 〔南北朝〕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共同愿望。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白话文翻译:

我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孝顺和义理贯穿在书籍中,仁爱和宽恕充满了画卷。实践诺言重视不争斗,行善保全生命。后来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概念。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境界。秘密行动重视阴德,明显的证据表明长寿。晚年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开始理解苦难的聚集,因果关系才变得清晰。教导只追求平等,至高的道理归于无生。区分根源难以统一,执着本性容易惊慌。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测量善行不是三个共同的愿望。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像云一样萌发。大云降下大雨,各自按份享受荣耀。心思想法产生不同的解释,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差别难道是有意为之,深浅自然是事物的本性。

注释:

  • 周孔:指周公和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方册:指书籍。
  • 丹青:指绘画,这里比喻记载。
  • 去伐:指不争斗。
  • 道书:指道教的经典。
  • 金版: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献。
  • 上清:道教中的高级境界。
  • 阴德:指暗中做的好事。
  • 释卷:指佛经。
  • 苦集:佛教术语,指苦难的聚集。
  • 因果:佛教术语,指因果关系。
  •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 大椿:指巨大的椿树,比喻长寿。
  • 小草裁云萌:比喻小草像云一样萌发。
  • 随分:按照各自的份量。
  • 殊形:不同的形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诣。他推崇儒、道、佛三教,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融合。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萧衍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的体现。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到中年阅读道教书籍,再到晚年研读佛经的历程。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萧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
    • 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
  2. 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 孝顺和义理贯穿在书籍中,仁爱和宽恕充满了画卷。
  3.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
    • 实践诺言重视不争斗,行善保全生命。
  4.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 后来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概念。
  5.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
    • 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境界。
  6. 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 秘密行动重视阴德,明显的证据表明长寿。
  7.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
    • 晚年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
  8. 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 开始理解苦难的聚集,因果关系才变得清晰。
  9.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 教导只追求平等,至高的道理归于无生。
  10. 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
    • 区分根源难以统一,执着本性容易惊慌。
  11.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共同愿望。
    • 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测量善行不是三个共同的愿望。
  12. 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 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像云一样萌发。
  13.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
    • 大云降下大雨,各自按份享受荣耀。
  14. 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 心思想法产生不同的解释,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5.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 差别难道是有意为之,深浅自然是事物的本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犹日映众星”比喻佛经的智慧如同太阳照耀众星。
  • 对仗:如“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中的“孝义”与“仁恕”,“方册”与“丹青”形成对仗。
  • 拟人:如“小草裁云萌”中的“裁”字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融合儒、道、佛三教的智慧,追求人生的平等和无生。萧衍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

意象分析:

  • 大椿:巨大的椿树,比喻长寿和伟大。
  • 小草:比喻平凡和微小。
  • 大云:比喻普遍和广泛。
  • 大雨:比喻恩泽和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萧衍在诗中提到的“六经”不包括以下哪一部? A. 《诗经》 B. 《尚书》 C. 《乐经》 D. 《春秋》

  2. 诗中的“去伐”指的是什么? A. 去打仗 B. 不争斗 C. 去砍伐 D. 去旅行

  3. “晚年开释卷”中的“释卷”指的是什么? A. 道教书籍 B. 佛经 C. 儒家经典 D. 历史书籍

  4. 诗中的“无生”是哪个宗教的概念?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 基督教

答案:

  1. C. 《乐经》
  2. B. 不争斗
  3. B. 佛经
  4. C. 佛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别》(王维):王维的这首诗也体现了对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和理解。
  •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的这首诗体现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萧衍的诗有相似的追求。

诗词对比:

  • 《会三教诗》与《赠别》(王维):两者都体现了对三教思想的融合,但萧衍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宗教的平等和无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自然和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梁武帝萧衍传》
  • 《南朝文学史》
  • 《佛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