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 如炎诗》
时间: 2025-01-17 09:29: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念瞩长原。例见望遥火向。逶迤似江汉。泛滥若沧溟。金波扬素沫。银浪翻绿萍。远思如可取。近至了无形。热缘热惚逼。渴爱渴心生。
白话文翻译:
心中杂念纷乱,注视着辽阔的原野。仿佛看到远处火光闪烁。曲折绵延如同江河与汉水。泛滥无边如同大海。金色的波浪扬起白色的泡沫。银色的波浪翻滚着绿色的浮萍。遥远的思念似乎可以触及。近在咫尺却又无形无迹。炽热的感觉逼近,渴望与爱恋在心中生起。
注释:
- 乱念:纷乱的思绪。
- 瞩:注视。
- 长原:辽阔的原野。
- 例见:仿佛看到。
- 遥火向:远处的火光。
- 逶迤:曲折绵延。
- 江汉:长江与汉水。
- 泛滥:水流泛滥。
- 沧溟:大海。
- 金波:金色的波浪。
- 素沫:白色的泡沫。
- 银浪:银色的波浪。
- 绿萍:绿色的浮萍。
- 远思:遥远的思念。
- 近至:近在咫尺。
- 无形:无形无迹。
- 热缘:炽热的感觉。
- 热惚:炽热的感觉逼近。
- 渴爱:渴望与爱恋。
- 渴心:渴望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十喻诗 如炎诗》是萧衍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的纷乱思绪和对远方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乱念瞩长原”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而“例见望遥火向”则通过远处的火光,象征着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接下来的“逶迤似江汉,泛滥若沧溟”,用江河和大海来比喻诗人内心的情感,形象生动。最后几句“远思如可取,近至了无形”,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思念的矛盾心理,远方的思念似乎可以触及,但近在咫尺却又无形无迹。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念瞩长原:诗人内心的思绪纷乱,注视着辽阔的原野。
- 例见望遥火向:仿佛看到远处火光闪烁,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
- 逶迤似江汉:内心的情感曲折绵延,如同江河与汉水。
- 泛滥若沧溟:情感泛滥无边,如同大海。
- 金波扬素沫:金色的波浪扬起白色的泡沫,形象生动。
- 银浪翻绿萍:银色的波浪翻滚着绿色的浮萍,富有画面感。
- 远思如可取:遥远的思念似乎可以触及。
- 近至了无形:近在咫尺却又无形无迹,表达了矛盾心理。
- 热缘热惚逼:炽热的感觉逼近,象征着内心的渴望。
- 渴爱渴心生:渴望与爱恋在心中生起,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逶迤似江汉”、“泛滥若沧溟”等,通过比喻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 拟人:如“远思如可取”,将思念拟人化,赋予其可触及的特性。
- 对仗:如“金波扬素沫,银浪翻绿萍”,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思绪和对远方的思念。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长原:象征着辽阔与自由。
- 遥火向: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
- 江汉、沧溟:象征着内心的情感泛滥。
- 金波、银浪:形象生动,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远思、近至: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思念的矛盾心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念瞩长原”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状态? A. 平静 B. 纷乱 C. 喜悦 D. 悲伤
- “例见望遥火向”中的“遥火向”象征着什么? A. 远方的希望 B. 远方的危险 C. 远方的思念 D. 远方的恐惧
- “逶迤似江汉,泛滥若沧溟”中的比喻手法主要用于表达什么? A. 自然景物的美丽 B. 内心的情感 C. 时间的流逝 D. 空间的广阔
- “远思如可取,近至了无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远方的渴望 B. 对近处的失望 C. 对远方的思念与矛盾 D. 对近处的满足
答案:1. B 2. C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 《望岳》(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十喻诗 如炎诗》与《登幽州台歌》: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但《十喻诗 如炎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而《登幽州台歌》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萧衍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