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喻诗 梦诗 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违从竞分诤。美恶相戏弄。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色已非真实。闻见皆灵洞。长眼出长夜。大觉和大梦。
白话文翻译:
在甜美的睡眠中,我随着四方的座位。仿佛是睡意依附在五众之中。违背与顺从,争辩不休。美好与丑恶,相互戏弄。出家成为领袖,入仕成为国家的栋梁。色彩已不再是真实,所见所闻皆是灵动的洞见。长久的眼光穿越漫长的黑夜,大觉悟与大梦境。
注释:
- 甘寝:甜美的睡眠。
- 四坐:四方的座位,比喻四方的人或事物。
- 五众:佛教术语,指五种修行者。
- 违从:违背与顺从。
- 竞分诤:争辩不休。
- 出家:指出家修行。
- 上首:领袖,指在佛教中的高僧。
- 入仕:进入官场。
- 梁栋:国家的栋梁,指重要的官员。
- 色:色彩,这里指世间万物的表象。
- 灵洞:灵动的洞见,指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 长眼:长远的眼光。
- 长夜:比喻困难或黑暗的时期。
- 大觉:大觉悟,指深刻的领悟。
- 大梦:大梦境,指人生的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和个人修行的心得。这首《十喻诗 梦诗》是他通过梦境来探讨人生和修行的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在探讨佛教教义时,通过梦境的比喻来表达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虚幻性和修行的重要性的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诗中“甘寝随四坐”和“盖睡依五众”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睡眠状态,而“违从竞分诤”和“美恶相戏弄”则反映了人世间的纷争和虚幻。后文通过“出家为上首”和“入仕作梁栋”的对比,强调了修行和世俗生活的不同选择。最后,“色已非真实”和“闻见皆灵洞”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表象的超越和对真理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教修养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甘寝随四坐”: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睡眠状态,随着四方的座位,象征着平和与包容。
- “盖睡依五众”:睡意依附在五众之中,五众指五种修行者,这里可能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 “违从竞分诤”:违背与顺从,争辩不休,反映了人世间的纷争。
- “美恶相戏弄”:美好与丑恶,相互戏弄,表达了世间万物的相对性和虚幻性。
- “出家为上首”:出家成为领袖,指在佛教中的高僧,强调了修行的崇高地位。
- “入仕作梁栋”:进入官场成为国家的栋梁,指世俗的成功和地位。
- “色已非真实”:色彩已不再是真实,指世间万物的表象是虚幻的。
- “闻见皆灵洞”:所见所闻皆是灵动的洞见,指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 “长眼出长夜”:长远的眼光穿越漫长的黑夜,比喻在困难中保持远见。
- “大觉和大梦”:大觉悟与大梦境,指深刻的领悟和人生的虚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梦境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修行的理解。
- 对比:“出家为上首”和“入仕作梁栋”的对比,强调了修行和世俗生活的不同选择。
- 象征:“色已非真实”和“闻见皆灵洞”象征着对世间表象的超越和对真理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生的虚幻性和修行的重要性。通过梦境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虚幻性的认识,以及对修行和真理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意象分析:
- 甘寝:甜美的睡眠,象征着宁静和平和。
- 四坐:四方的座位,象征着包容和四方的人或事物。
- 五众:五种修行者,象征着不同的修行方式。
- 违从:违背与顺从,象征着人世间的纷争。
- 美恶:美好与丑恶,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相对性和虚幻性。
- 出家:出家修行,象征着修行的崇高地位。
- 入仕:进入官场,象征着世俗的成功和地位。
- 色:色彩,象征着世间万物的表象。
- 灵洞:灵动的洞见,象征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 长眼:长远的眼光,象征着在困难中保持远见。
- 长夜:漫长的黑夜,象征着困难或黑暗的时期。
- 大觉:大觉悟,象征着深刻的领悟。
- 大梦:大梦境,象征着人生的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甘寝随四坐”中的“四坐”指的是什么? A. 四方的座位 B. 四种修行者 C. 四个方向 D. 四个人 答案:A
-
诗中“盖睡依五众”中的“五众”指的是什么? A. 五种修行者 B. 五个方向 C. 五个人 D. 五种事物 答案:A
-
诗中“出家为上首”中的“上首”指的是什么? A. 领袖 B. 高僧 C. 官员 D. 修行者 答案:B
-
诗中“入仕作梁栋”中的“梁栋”指的是什么? A. 国家的栋梁 B. 建筑的支柱 C. 官员 D. 修行者 答案:A
-
诗中“色已非真实”中的“色”指的是什么? A. 色彩 B. 世间万物的表象 C. 真实的颜色 D. 虚幻的事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金刚经》:探讨世间万物的虚幻性和修行的重要性。
- 《心经》:阐述空性的教义,与诗中的“色已非真实”相呼应。
诗词对比:
- 与《金刚经》和《心经》相比,这首诗通过梦境的比喻,更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修行的理解。
- 与其他诗人的梦境诗相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萧衍的诗更侧重于探讨佛教教义和修行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梁武帝诗集》:收录了萧衍的诗歌作品。
- 《佛教经典》:包括《金刚经》和《心经》等,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思想。
- 《南北朝文学史》: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背景和萧衍的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