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

时间: 2025-01-04 07:56:52

千日方过半,何因便得还。

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

种术怜官地,登城忆自山。

苦吟无爱者,写在户庭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日方过半,何因便得还。 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 种术怜官地,登城忆自山。 苦吟无爱者,写在户庭间。

白话文翻译: 千日时光才过半,为何就能返回? 即便所有事情都容易,也比不上拥有一身闲暇。 在官地种植药材,怜惜那里的土地,登上城墙时回忆起自己的山居生活。 苦苦吟咏却无人喜爱,只能将这些诗句写在门庭之间。

注释:

  • 千日:指时间长久。
  • 就令:即便。
  • 种术:种植药材。
  • 怜:怜惜。
  • 官地:官方的土地。
  • 登城:登上城墙。
  • 自山:指自己的山居生活。
  • 苦吟:辛苦地吟咏。
  • 无爱者:无人喜爱的。

诗词背景: 作者赵师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通过对比官地与山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千日”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千日方过半,何因便得还”一句,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归隐的渴望。“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则进一步强调了闲暇的重要性,认为即使事情容易,也不如拥有闲暇来得珍贵。后两句通过对官地和山居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解析:

  • “千日方过半,何因便得还”: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的渴望。
  • “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强调了闲暇的重要性,认为即使事情容易,也不如拥有闲暇来得珍贵。
  • “种术怜官地,登城忆自山”:通过对官地和山居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苦吟无爱者,写在户庭间”:表达了作者苦苦吟咏却无人喜爱的无奈,只能将诗句写在门庭之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官地与山居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 排比:“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闲暇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千日:象征时间的流逝。
  • 官地:象征官场生活。
  • 自山:象征自然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日方过半”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时间的流逝 B. 官场生活 C. 自然和自由 D. 闲暇生活 答案:A

  2. 诗中“就令凡事易,不及一身闲”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A. 时间的流逝 B. 官场生活 C. 自然和自由 D. 闲暇生活 答案:D

  3. 诗中“种术怜官地,登城忆自山”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A. 对比 B. 排比 C. 比喻 D. 拟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词对比:

  • 赵师秀的《千日》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师秀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诗选》:可以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