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0-04 09:1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 其二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白话文翻译: 风声在一夜间从林梢吹下,突然间带来了十月的霜寒。 三伏天的炎热难以忍受,北风的凛冽又有什么难的。 人们的情感常常需要慢慢培养,天命却是自古以来不可改变的。 幸好有布裘和毡鞋,雪深时高卧在家更加安闲。
注释:
- 林端:林梢,树林的顶端。
- 遽作:突然变成。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期。
- 炎蒸:炎热。
- 栗烈:凛冽,形容风寒冷。
- 人情:人的情感。
- 天令:天命,指自然规律。
- 不刊:不可改变。
- 布裘:布制的皮衣。
- 毡履:毡制的鞋子。
诗词背景: 作者张耒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创作于九月末,诗人感受到秋风带来的寒意,因此安置火炉取暖,并由此感慨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夏日的炎热和秋风的寒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中“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一句,既是对人情世故的感慨,也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诗人以“幸有布裘毡履在”来结束全诗,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风声一夜下林端”,通过“风声”和“林端”两个意象,描绘了秋风突至的景象。
- 第二句“遽作霜天十月寒”,用“遽作”强调了天气的突变,从夏日的炎热迅速转为秋日的寒冷。
- 第三句“三伏炎蒸不可过”,回忆夏日酷热,与当前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
- 第四句“北风栗烈亦何难”,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接受态度。
- 第五句“人情何待常从缓”,指出人情的培养需要时间,与自然规律的不可改变形成对比。
- 第六句“天令难移古不刊”,强调自然规律的永恒不变。
- 第七句“幸有布裘毡履在”,表达了诗人对现有条件的满足。
- 第八句“雪深高卧更安闲”,描绘了诗人安逸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夏日炎热与秋日寒冷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变化。
- 拟人:“风声一夜下林端”中的“下”字,赋予风以人的动作。
- 对仗:“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诗人通过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反思了人生的态度和情感的培养,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安于现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风声: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 林端:代表了自然的边界,是人所能感知的外部世界。
- 霜天:象征着寒冷和季节的更替。
- 布裘毡履:代表了诗人对现有生活条件的满足和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伏”指的是什么时期?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人如何描述秋风的寒冷? A. 温和 B. 凛冽 C. 温暖 D. 凉爽
-
诗中的“天令”指的是什么? A. 人的命令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则 D. 神的旨意
答案:
- B. 夏季
- B. 凛冽
- B. 自然规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但张耒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