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堂》

时间: 2025-01-08 21:22:15

谁道清贫守冷官,遶家十万翠琅玕。

直应流水深相与,不待清风已自寒。

学得凤鸣真自许,化成龙去不终蟠。

知君何世无来者,可是王郎独与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堂 张耒 〔宋代〕

谁道清贫守冷官,遶家十万翠琅玕。 直应流水深相与,不待清风已自寒。 学得凤鸣真自许,化成龙去不终蟠。 知君何世无来者,可是王郎独与欢。

白话文翻译:

谁说清贫的官员只能守着冷清的职位,我的家园环绕着十万棵翠绿的竹子。 这些竹子与流水深深相依,即使没有清风,它们也自然显得清冷。 我学得凤凰的鸣叫,真心自我期许,化作龙飞去,不会永远盘踞。 知道你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没有后来者,难道只有王郎才能与你共享欢乐吗?

注释:

  • 清贫守冷官:指清廉而职位不显的官员。
  • 遶家十万翠琅玕:遶,环绕;琅玕,指竹子。
  • 直应流水深相与:直应,直接相应;相与,相互依存。
  • 不待清风已自寒:形容竹子的清冷气质。
  • 学得凤鸣真自许:凤鸣,比喻高雅的声音;自许,自我期许。
  • 化成龙去不终蟠:化龙,比喻升迁或变化;不终蟠,不永远停留。
  • 知君何世无来者:来者,后来的人。
  • 可是王郎独与欢:王郎,指特定的人;独与欢,独享欢乐。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竹堂》描绘了一个清廉官员的生活环境,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的“竹堂”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居所,也可能是他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象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的竹子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诗人品格的象征。诗人通过“遶家十万翠琅玕”这样的夸张手法,强调了竹子的繁多和翠绿,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氛围。后文通过“学得凤鸣真自许”和“化成龙去不终蟠”表达了诗人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 首句“谁道清贫守冷官”,通过反问句式,强调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自豪感。
  • “遶家十万翠琅玕”,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子的繁多和翠绿,象征着诗人的清高品格。
  • “直应流水深相与”,表达了竹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不待清风已自寒”,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清冷气质。
  • “学得凤鸣真自许”,通过凤鸣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 “化成龙去不终蟠”,用化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 “知君何世无来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 “可是王郎独与欢”,可能是对特定人物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清高、坚韧和纯洁。
  • 流水:象征自然和谐与生命的流动。
  • 凤鸣:象征高雅和卓越。
  • 化龙:象征变化和升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遶家十万翠琅玕”中的“琅玕”指的是什么? A. 石头 B. 竹子 C. 玉石 D. 树木

  2. 诗中的“学得凤鸣真自许”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自满 B. 自责 C. 自我期许 D. 自我怀疑

  3. 诗中的“化成龙去不终蟠”中的“蟠”是什么意思? A. 飞翔 B. 停留 C. 盘旋 D. 变化

答案:

  1. B. 竹子
  2. C. 自我期许
  3. B. 停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王安石的《梅花》:通过梅花的意象表达坚韧不拔的品格。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竹堂》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但张耒更侧重于清高生活的向往,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