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夜宿》

时间: 2025-01-14 10:48:41

落帆人更起,露草满汀洲。

远狖啼荒峤,孤萤溺漫流。

积阴开片月,爽气集高秋。

去去胡为恋,搴芳时一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帆人更起,露草满汀洲。
远狖啼荒峤,孤萤溺漫流。
积阴开片月,爽气集高秋。
去去胡为恋,搴芳时一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船帆落下后,人们开始起身,湿露的草坪上满是露水。远处的猿猴在荒凉的山峦中啼叫,孤独的萤火虫在河流中摇曳。隐隐的阴云散开,月亮露出一角,秋天的清爽气息渐渐聚集而来。我不禁思考,自己为何要对这美好时光留恋,偶尔在这个季节中采花游玩呢?

注释:

  • 落帆:指船停止航行,帆帆落下。
  • 汀洲:指水边的小洲,河岸。
  • :指猿猴,古时常用以指代猿类。
  • :指叫声,尤其是哀伤的叫声。
  • :指萤火虫,夜间会发光的小虫子。
  • 溺漫流:意指孤萤在漫流中漂浮。
  • 积阴:指云层聚集,阴暗的天气。
  • 片月:指月亮的一角,寓意月亮尚未完全显现。
  • 爽气:清爽的气息,指秋季的气候。
  • 胡为恋:为何留恋,表示对美好时光的疑问。
  • 搴芳:采撷花卉,指游玩时的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字子平,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浙江夜宿》是马戴在一次夜宿浙江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唐代时期,诗歌创作繁荣,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浙江夜宿》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美丽。诗的开头“落帆人更起”描绘了海面静谧的场景,给人以放松与安宁的感觉。接着,露草的描写不仅营造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也为后面的情感铺垫了基础。

“远狖啼荒峤”一句,将远处的猿鸣声与荒凉的山峦相结合,形成一种自然的呼应,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孤独而又美丽的夜晚。此后,孤萤的描写则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萤火虫在流动的水中闪烁,象征着生命的渺小与孤独。

“积阴开片月”描绘了夜空的变化,随着阴云的散去,月亮的光辉逐渐显露,象征着希望与光明。而“爽气集高秋”则突出了秋天的清新与凉爽,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美。

最后两句“去去胡为恋,搴芳时一游”,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思考。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贯穿了整首诗,使得作品充满了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帆人更起:船停了下来,人们开始活动,展现出安静的氛围。
  2. 露草满汀洲:草地上满是露水,营造出清晨的清新感。
  3. 远狖啼荒峤:远处传来猿猴的啼叫,增添了荒凉感。
  4. 孤萤溺漫流:孤独的萤火虫在流动的水中闪烁,象征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5. 积阴开片月:阴云逐渐散去,月亮露出,象征希望的到来。
  6. 爽气集高秋:秋天的清爽气息聚集,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7. 去去胡为恋:思考为何对这美好时光留恋,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8. 搴芳时一游:在这个季节中寻花游玩,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结合。
  • 拟人:萤火虫的描写使其似乎有了情感。
  • 对仗:如“去去胡为恋”与“搴芳时一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孤独的感悟。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悠然自得与淡淡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帆:象征宁静与停顿。
  • 露草:象征清新与生命力。
  • 狖啼:代表孤独与自然的呼唤。
  • 孤萤:象征微弱的生命与孤独。
  • 片月:象征希望与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落帆人更起”中的“落帆”是什么意思? A. 船起航
    B. 船停下
    C. 船翻了
    D. 船在航行

  2. 诗中“远狖啼荒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愤怒
    D. 快乐

  3. “积阴开片月”中的“片月”指的是什么? A. 月亮的一部分
    B. 整个月亮
    C. 没有月亮
    D. 太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通过月光表达对兄弟的思念,这与马戴的《浙江夜宿》中的孤独感相似,但马戴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和对时光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