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西岳白石僧
作者: 马戴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挂锡中峰上,经行踏石梯。
云房出定后,岳月在池西。
峭壁残霞照,欹松积雪齐。
年年著山屐,曾得到招提。
白话文翻译:
我挂着钵盂在山顶,踏着石梯漫步而行。
在云雾缭绕的山房中静坐修行后,
月光洒在池水的西面。
峭壁上的残霞映照,倾斜的松树上积满了雪。
每年我都穿着山鞋,曾经到过这里的寺庙。
注释:
- 挂锡:挂着僧人的钵盂,表示出家修行。
- 中峰:指西岳的中间高峰,特指华山。
- 云房:指山中的小屋或寺庙,常用于隐士修行。
- 岳月:指山上的月亮,意象清幽。
- 招提:佛教寺庙的代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戴,生平较少记载,唐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山水景色及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马戴对西岳华山的游历,表现了他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华山的美丽与壮丽。诗中透出一种隐逸的情怀,作者在高峰之上挂锡修行,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诗的开头以“挂锡中峰上”引出,显示了诗人置身于高山之中,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状态。接下来“云房出定后,岳月在池西”描绘了修行后的恬静和清晰,月光洒在池水上,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后两句通过“峭壁残霞照,欹松积雪齐”,展现了山的险峻与美丽,营造出了一种超然的氛围。最后一句“年年著山屐,曾得到招提”更是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似乎每年都要重返此地,寄情于山水之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展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修行生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挂锡中峰上:描述了诗人挂着钵盂在山顶,体现出他作为僧人的身份。
- 经行踏石梯:指在山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 云房出定后:说明修行后的清醒状态,带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岳月在池西:描绘了月光洒在池水上,意境幽静。
- 峭壁残霞照:展现了山的险峻,残留的晚霞映照,增加了美感。
- 欹松积雪齐:松树上积满了雪,显现出冬季的严寒与静谧。
- 年年著山屐:表现出诗人每年都来此地,强调了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 曾得到招提:表达了对寺庙的向往与回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云房出定后,岳月在池西”,展现了对称美。
- 意象:如“峭壁残霞”和“欹松积雪”,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一种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隐士的淡泊情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寻求。
意象分析:
- 中峰:象征高远与超然,代表了诗人追求的境界。
- 云房:隐喻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岳月:象征清幽与明亮的希望。
- 峭壁:代表险峻的自然环境,体现出挑战与美的结合。
- 招提:象征着修行的地方,寄托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云房”是指什么?
A. 书房
B. 山中的小屋或寺庙
C. 牧场
D. 学校 -
诗人每年都会做什么?
A. 去旅行
B. 穿山屐上山
C. 学习
D. 打猎 -
诗中“岳月在池西”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宁静与清幽
C. 激动
D. 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马戴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了隐逸的主题,但马戴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王维则更偏向内心的抒发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