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

时间: 2025-01-01 12:39:00

坐想亲爱远,行嗟天地阔。

积疹甘毁颜,沈忧更销骨。

迢迢游子心,望望归云没。

乔木非故里,高楼共明月。

夜深秋风多,闻雁来天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远
作者: 马戴 〔唐代〕

坐想亲爱远,行嗟天地阔。
积疹甘毁颜,沈忧更销骨。
迢迢游子心,望望归云没。
乔木非故里,高楼共明月。
夜深秋风多,闻雁来天末。

白话文翻译:

我坐在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行走时感叹天地是多么宽广。积聚的忧愁让我容颜憔悴,深沉的忧虑更是让我消瘦。游子心中思念遥远,望着天空中的归云渐渐消失。高大的树木并不是我的故乡,高楼和明月共同伴我度过这个夜晚。夜深了,秋风萧瑟,听到了雁阵在天边的鸣叫。

注释:

  • 亲爱:指亲人或心爱的人。
  • 天地阔:天地辽阔,感叹距离遥远。
  • 积疹:忧愁积累,导致面容憔悴。
  • 沈忧:沉重的忧虑。
  •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游子心中的思念。
  • 归云没:归来的云彩消失在天际。
  •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着故乡。
  • 明月:象征思乡情感的明亮月光。
  •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象征着北归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是唐代诗歌中较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寄远》创作于游子在外时,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情感交织中,反映了唐代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远》是马戴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坐想亲爱远”直抒胸臆,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用“行嗟天地阔”感叹远隔的距离,情感愈发沉重。诗中的“积疹甘毁颜”与“沈忧更销骨”则形象地描绘了忧愁对身体的侵蚀,突显出思念的苦楚。

接下来的“迢迢游子心,望望归云没”表达了游子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归云的消失更加强调了无望与失落。最后几句“乔木非故里,高楼共明月”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环境,虽然身在异乡,却感受到明月的陪伴,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淡淡的安慰。结尾的“夜深秋风多,闻雁来天末”则将季节的变迁与游子的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愁情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思乡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坐想亲爱远:坐在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
  2. 行嗟天地阔:在行走时感叹天地的广阔,距离遥远。
  3. 积疹甘毁颜:积累的忧愁让我容颜憔悴。
  4. 沈忧更销骨:沉重的忧虑让我更加消瘦。
  5. 迢迢游子心:游子心中思念遥远。
  6. 望望归云没:望着天空中的归云渐渐消失。
  7. 乔木非故里:高大的树木并不是我的故乡。
  8. 高楼共明月:高楼与明月相伴,孤独的夜晚。
  9. 夜深秋风多:夜深时分,秋风萧瑟。
  10. 闻雁来天末:听到大雁的鸣叫,象征北归的季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夜晚的孤独,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坐想”与“行嗟”,“乔木”与“高楼”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望望”与“闻”,营造出思乡的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游子思乡情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思乡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 亲爱:象征着温暖的家庭和亲情。
  • 天地:象征着距离的遥远,表达游子的无奈。
  • 明月:象征着思乡情感的寄托。
  • :象征着归乡,和季节的更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坐想亲爱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亲人的思念
    C. 对友人的怀念

  2. “高楼共明月”中的“高楼”指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诗人所在的城市
    C. 身在异乡的高楼

  3. 诗中提到的“闻雁来天末”象征什么?
    A. 秋天的来临
    B. 归乡的希望
    C. 游子的孤独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夜晚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描绘。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兄弟的思念,进一步阐述了家人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相关唐代诗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