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其八 雨湖》
时间: 2025-01-08 18:5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沉风雨白吞湖。
山霭平铺。
水云高下苍茫色,
惹深烟树影模糊。
蔂蔂花侵雨倦,
丝丝柳倩风扶。
沙鸥野鸟自相呼。
水涨菰蒲。
雾宿湘帘和湿卷,
暗空楼高影扶苏。
景在半开半合,
妙观如有如无。
白话文翻译
阴沉的天空,风雨交加,湖水被白色的雨雾吞没。山间的雾气如同平铺着的毯子。水面和云彩的颜色交融,苍茫而又迷离,深沉的烟雾映照出模糊的树影。繁盛的花儿浸泡在雨中,显得疲惫;细细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温柔。沙鸥和野鸟在空中互相鸣叫。水面上涨,菰蒲随之摇曳。雾气在湘帘上停留,湿润的卷帘显得格外柔和,暗淡的天空中,高楼的影子似乎在向上攀升。景色在半明半暗之间,奇妙的观感仿佛是有又似无。
注释
- 白吞湖:形容湖水被白色的雨雾覆盖。
- 山霭:山间的雾气,形容山的朦胧。
- 苍茫色:形容水天一色,色彩模糊。
- 蔂蔂:形容花木繁盛的样子。
- 倩:美丽、优雅的样子。
- 扶:支撑、托起的意思。
- 菰蒲: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湘帘:湘水的帘幕,指水边的帘幕或帘子。
- 影扶苏:高楼的影子如同扶苏树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濂(约1550年-1620年),字子松,号天池,明代诗人、书法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风入松 其八 雨湖》创作于明代,正处于高濂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文化繁荣。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阴沉的天气和雨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诗的开头通过“阴沉风雨白吞湖”展现了气候的沉闷,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威力。接下来的“山霭平铺”则将山的朦胧与湖的沉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视觉效果。
诗中对水、云、烟、树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景物的深刻感悟。尤其是“水云高下苍茫色”,既描绘了水天的交融,又包含了对自然景色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苍凉之美。通过“蔂蔂花侵雨倦”和“丝丝柳倩风扶”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联系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诗的最后,诗人通过“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总结了整幅画面的模糊与神秘,给予读者一种思考的空间。这种半明半暗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也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沉风雨白吞湖:描绘阴沉天气,雨水如白色的雾气覆盖湖面。
- 山霭平铺:山间的雾气平铺展开,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水云高下苍茫色:水面与云彩的颜色交融,形成苍茫的景象。
- 惹深烟树影模糊:深沉的烟雾使树影变得模糊不清。
- 蔂蔂花侵雨倦:繁茂的花朵浸泡在雨中,显得疲倦。
- 丝丝柳倩风扶:细细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柔美。
- 沙鸥野鸟自相呼:沙鸥和野鸟在空中互相叫应,形成生动的画面。
- 水涨菰蒲:水位上涨,菰蒲在水中摇曳。
- 雾宿湘帘和湿卷:雾气在湘水的帘幕上停留,湿润的卷帘显得柔和。
- 暗空楼高影扶苏:暗淡的天空中,高楼的影子如同扶苏树的影子。
- 景在半开半合:景色呈现出一种半明半暗的状态。
- 妙观如有如无:奇妙的观感仿佛是有又似无,让人沉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意境。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色彩。
- 对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子,使诗歌更具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湖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丽与忧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在平静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湖:象征静谧与深邃,反映人心的宁静。
- 山霭:象征朦胧与神秘,传达出自然的无穷魅力。
- 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柳:象征柔美与柔情,暗示生命中的温柔与哀愁。
- 沙鸥与野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阴沉风雨白吞湖”意指: A. 湖面被阳光照耀
B. 湖面被雨雾覆盖
C. 湖水清澈见底
D. 湖面波光粼粼 -
“水云高下苍茫色”中的“苍茫”形容的是: A. 明亮
B. 模糊
C. 清晰
D. 深邃 -
“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表达了: A. 明确的景象
B. 朦胧的景象
C. 真实的景象
D. 确定的景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描绘月夜的壮丽景色,与本诗在自然描写上有共通之处。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反映了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篇。
诗词对比
高濂《风入松 其八 雨湖》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高濂的诗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高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