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其十五》
时间: 2025-01-07 18:06: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山孤水一孤舟,寒月照寒秋。
凋黄何忍飘零舞,忘前身,对对枝头。
共试春江水暖,惊飞一对沙鸥。
人如落叶各沉浮,别怨几时休。
年年明月都相似,应还照,夜烛江楼。
两颊香痕犹在,人分两地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寂的秋景:孤独的山水和一只孤舟,在寒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落叶纷飞,黄叶的舞蹈让人心痛,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过往,与枝头的对峙令人感慨。春江水暖的时节,惊起一对沙鸥,象征着人间的无常。每个人如同落叶一样飘荡浮沉,离别的怨恨何时才能止息?年年明月皆相似,依旧照耀着夜晚的江楼。脸颊上的香痕依旧存在,但人与人之间却隔着千里悠悠。
注释:
- 孤山孤水一孤舟:描绘孤独的景象,突出孤舟在孤山孤水之间的孤寂。
- 寒月照寒秋: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寒冷的秋天,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凋黄:指秋天的落叶,表现出生命的凋零。
- 忘前身:忘却了过去的身份或经历,表现出一种无奈。
- 春江水暖:春天的江水变暖,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命。
- 人如落叶各沉浮: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年年明月都相似:明月每年都在,但人的处境却不同,强调时光的变迁。
- 两颊香痕犹在:指过去的美好回忆依旧存在,但现实却让人感到遥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崔荣江是当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见长。他的作品常常映射出对生活、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秋天,正值诗人对人生的反思之际,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诗歌鉴赏:
《风入松 其十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孤寂场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孤山孤水之间,借助寒月的照耀,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落叶的凋零与舞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使人不禁思考过去的种种。
诗中提到的“共试春江水暖”,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新的开始,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如同落叶般无可奈何。诗人通过“年年明月都相似”,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明月依旧,但生活的变迁让人倍感惆怅。最后的“人分两地悠悠”,更是将孤独与思念推向高潮,勾勒出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距离与情感的纠葛。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孤山孤水一孤舟:孤独的山水间漂浮着一只孤舟,突显孤独感。
- 寒月照寒秋: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凄冷的秋天,营造出冷寂氛围。
- 凋黄何忍飘零舞:落叶的纷飞让人心痛,无法忍受这种凋零的舞蹈。
- 忘前身,对对枝头:忘却了过去的身份,只能面对孤单的枝头。
- 共试春江水暖:尝试感受春江的温暖,象征新的希望。
- 惊飞一对沙鸥:一对沙鸥惊起,象征人间的无常。
- 人如落叶各沉浮:人生如落叶,漂浮不定,充满无奈。
- 别怨几时休:离别的怨恨何时才能停止?
- 年年明月都相似:每年明月都相似,但人的境遇却不同。
- 应还照,夜烛江楼:明月依然照耀,仿佛在烛照夜晚的江楼。
- 两颊香痕犹在:脸颊上的香痕依旧,但人与人却相隔遥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落叶,形象地表达了无常与漂泊。
- 拟人:通过“寒月照寒秋”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年年明月都相似,应还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围绕孤独、思念与人生无常的主题展开,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表现人生的孤独感。
- 寒月:象征冷清与无情,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落叶:隐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明月:象征希望与思念,尽管时光流逝,但美好的回忆依旧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崔荣江
-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春江水暖”主要象征什么?
- A. 冷酷
- B. 生命的希望
- C. 凋零
-
诗中“人如落叶各沉浮”表达了什么?
- A. 人生的安定
- B. 人生的无常
- C. 人生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诗词对比:
- 崔荣江的《风入松 其十五》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表现孤独与思念的深沉,后者则通过月光表现对故乡的思念,虽同样涉及思念,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崔荣江诗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